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22 13:20:00 來源:人民網 閱讀數: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十一五”期間,廣西水產畜牧業良種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優勢產品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更趨優化。2006-2009年,肉類總產量、水產品產量均排全國第8位,邁入全國水產畜牧大省區行列。
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產品供給有效保障
2009年,全區肉類總產量371萬噸,水產品產量261.55萬噸,“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長5.3 %和3.7%。2009年全區人均肉類占有量73.3公斤、水產品占有量51.6公斤,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05公斤和13.27公斤,分列全國第6位和第9位。
經濟總量進一步提高,產業素質不斷提升
2008、2009年,全區水產畜牧業總產值連續2年超過1000億元。廣西農民通過水產畜牧業獲得的人均現金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達992.5元,占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的42%。預計2010年牧業產值831億元,漁業產值232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1.5倍和1.6倍。水產畜牧業是我區大農業中產業化水平最高的產業,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8家,自治區級41家,分別占全區總量的67%、36%。2009年,39家龍頭企業進入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前500家企業行列。目前,全區生豬和家禽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45%和70%。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
生豬、家禽等優勢產業地位得到鞏固。其中,生豬產業從2000年起,一直居大農業總產值分項統計的第1位;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的比重與“十一五”初期相比,由28.27%上升到31.9%;牛羊兔等草食動物肉比重由4.1%上升到4.62%;奶類產量年均遞增10個百分點;漁業養殖和捕撈比由1.97∶1上升到2.38∶1。2009年,羅非魚加工出口量增幅位居全國第1位,水牛存欄、出欄均居全國首位,對蝦和羅非魚產量分別排全國第2位和第3位;黃羽肉雞人均飼養量居全國第2位,家禽人均飼養量居全國第3位。全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優勢特色產品養殖、林下養殖和加工集中區,其中桂東南、桂東的瘦肉型豬和黃羽雞尤為突出,產值比重不斷提高。漁業十大特色品種產值占漁業產值58.8%,牧業特色品種產值占牧業產值28.1%。
動物防疫成效明顯,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全區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動物防疫體系基本建立,連續7年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水產畜牧業標準化建設力度加大,全區認定無公害產地800家,獲得全國統一標志無公害產品認證536項、國外注冊的出口水產品企業36家、出口養殖基地(場)備案登記的水產養殖場168家,創建名牌優質產品81項。到目前,全區沒有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沒有發生重大水產畜牧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沒有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科技支撐能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共45項。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完善,種豬、種禽暢銷全國28個省(市、區)。廣西柯新源原種豬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農墾永新集團原種豬場被授予全國核心原良種豬場稱號,全國共18個,我區獨占2席。目前,我區瘦肉型生豬、優質肉雞等優勢產業帶對全區養殖業增產的貢獻率60%以上,良種覆蓋率90%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區1152個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己建設1091個,占94.7%;投入2.49億元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其中中央資金1.68億元。
“十一五”期間,廣西水產畜牧業之所以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主要歸功于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歸功于中央和自治區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撐,歸功于各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歸功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創造和辛勤耕耘,為“十二五”水產畜牧業加快發展、跨越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