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1/8 11:32: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
在發達國家,青貯飼料是奶牛養殖最主要的飼料。我國由于受“糧飼兼用”傳統觀念和粗放飼養養殖習慣的影響,長期對青貯飼料重視不夠,制約了奶業的發展。“十二五”期間,應把發展青貯飼料作為提高奶業發展水平的一件大事來抓。
青貯飼料是我國奶業發展的基礎性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國奶業經歷了比較大的波折,特別是三聚氰胺事件使奶業遭受重創,暴露出許多深層次問題。從奶牛養殖看,最根本的還是養殖方式落后、生產水平低,成母牛平均年產奶量僅4.8噸,遠低于發達國家8噸以上的水平。這其中,具有基礎制約作用的因素就是青貯飼料發展滯后。
第一,青貯飼料對提高牛奶產量和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與普通作物秸稈相比,青貯飼料的主要優點是營養物損失少,適口性好,可以增加奶產量、提高奶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同時青貯過程還能殺死青綠飼料中的病菌、蟲卵,從而減少奶牛營養代謝疾病,增強奶牛免疫力。據在黑龍江調研了解,1頭奶牛1年喂5噸青貯玉米,比喂普通秸稈可多產奶1噸以上、提高乳脂率0.3個百分點,相當于提高奶產量25%、提高乳脂率近10%。
第二,青貯飼料缺乏制約著我國奶牛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奶牛粗飼料中,適口性差、營養價值低的作物秸稈約占3/4,青貯飼料只占1/5左右,其他優質牧草不足1/20。這種飼料結構支撐的只能是較低的奶牛單產。要提高奶牛生產水平,青貯飼料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
第三,青貯飼料不足嚴重影響奶牛良種繁育。我國奶牛良種比例較低,目前純種荷斯坦奶牛僅占1/3左右,單產7噸以上的奶牛僅占10%左右。國際經驗表明,奶牛品種越先進,遺傳基因越優秀,對飼料和飼養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如果青貯飼料跟不上,奶牛的遺傳潛力難以充分發揮,經濟效益也難以提高。
應從提高奶業整體水平的高度制定青貯飼料發展規劃
當前我國奶業正處于從數量擴張向整體優化、全面提高產業素質轉變的關鍵時期。青貯飼料的發展至關重要,應作為奶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進行專門規劃和部署。
一是規模養殖快速發展、奶牛總量繼續擴張,未來青貯飼料供給將面臨很大挑戰。根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到2013年,全國100頭以上規模養殖的奶牛要由目前1200多萬頭的23%提高到1500萬頭的35%;再加上發展更快的20頭以上、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規模養殖一般都用青貯飼料),對青貯飼料的需求量將會暴發性地驟然增長。
二是發展青貯飼料面臨很多復雜問題,需要統籌研究部署。從中短期看,青貯飼料面臨著玉米價格上漲與奶價大幅波動的雙重擠壓,前者影響種植青貯玉米的比較效益和農民種植青貯玉米的積極性,后者則影響奶牛養殖效益和飼養戶購買青貯飼料的積極性。從長期發展看,青貯飼料還面臨著專用青貯玉米種子缺乏、青貯機械技術落后、青貯窖建設滯后等因素的嚴重制約。
三是青貯飼料處于種植業與畜牧業邊緣地帶,生產和管理長期被忽視。青貯飼料的種植屬于種植業范疇,但因不是大宗作物而沒有受到重視;青貯飼料作為奶牛和肉牛的飼料屬于畜牧業范疇,但因不是大宗的加工飼料和典型的牧草飼料也沒有受到重視。國內也沒有專門科研機構從事青貯飼料良種繁育、種植栽培、添加劑、發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這樣一來,青貯飼料的生產、科研和管理長期處于幾不管狀態,一直缺乏有效扶持政策。
制定青貯飼料發展規劃,應主要解決以下問題:摸清青貯飼料的現狀,把種植面積、產量、分布等家底搞清楚;科學預測青貯飼料的需求、供給,理清發展思路,合理規劃發展目標;明確青貯飼料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提出支持青貯飼料發展的政策措施。
青貯玉米與豆科作物混種技術可能成為一項革命性技術
我國牛奶質量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蛋白質含量偏低。提高牛奶蛋白質含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飼料中的蛋白含量。在這方面,青貯玉米與豆科作物混種的技術極具潛力,值得特別重視。它將豆科作物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與青貯玉米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特點有機結合,不僅大大提高了青貯飼料的產量和蛋白含量,還可以節省單獨種植苜蓿等豆科牧草所需的土地。近年來,黑龍江農墾推廣青貯玉米與豆科作物混種面積上萬畝,黑龍江和內蒙古的其他一些市地也有較大面積的種植,都收到了較好效果。據有關科研單位測定,混合種植比單種青貯玉米增產10%—15%左右(意味著可節省10%—15%的耕地),貯前粗蛋白含量提高2.5個百分點,干物質含量提高3.5個百分點,用于飼喂奶牛可以明顯提高牛奶產量與乳蛋白含量。有關專家認為,這項技術可能成為我國發展青貯飼料的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如能大面積推廣,將會使奶牛生產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