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9/25 16:25:00 來源:金農網 閱讀數:
宿連慶十年前,跳出農門外出打工,如今,腰包鼓了,他又返回家鄉投資農業,當起了鵝老板。山東高唐縣楊屯鄉董官屯村村民宿連慶就是這樣一個“嘎”勁十足的漢子。問他為啥把高收入的工作辭了,他說的堅決———投資農業是時候了。
宿連慶在東營打工十余載,年收入高達2萬元,收入也算頗豐。但他自己講,闖蕩*的收獲是鍛煉了市場嗅覺。
去年春節,他回家感觸很大,一個是家鄉發出了“返鄉創業”的號召,鼓勵發展規模養殖業的獎勵優惠政策讓人心動;二是他發覺市場上看好鵝肉產品,而養殖基地不能滿足供應,尤其是本地的規模養鵝業還是真空帶。于是,養鵝的念頭萌發了,他要在當地辦第一家養鵝場。
萬事開頭難。起初他想和鄉親合辦養殖場,由于過去整個楊屯鄉都沒有鵝群養殖的先例,也不知道搞規模養殖成不成,眾鄉親都說投資太多,風險太大,萬一賠了可是要傾家蕩產的,勸他不要冒這個險。宿連慶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抱著必勝的信念,在鄉黨委、政府的扶持下,于今年4月份,多方籌資2萬元,承包下本村一閑置廠房,購買了3000只鵝苗,開始了“鵝試養”歷程。
養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一個養殖的“門外漢”。如何預防疾病?如何科學飼養?宿連慶感覺到了知識的匱乏。他白天常在附近有名的養鵝場學經驗,晚上則一頭扎入養殖書海里汲取技術知識,就這樣夜以繼日地邊學習邊實踐,漸漸地對鵝的養殖入了門。開始飼養時,技術知識不能很好的指導實踐,鵝得了病也發現不了,弄得自己手足無措,連自己都記不清跑過多少次鄉獸醫站,請教過多少次專家了。很快,他琢磨出一些道道:在飼養過程中,配料、防疫、衛生都必須做到規范科學,并隨時觀察鵝的動態。就這樣,他每天作著經驗記錄。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宿連慶3個多月的悉心呵護,3000只鵝苗試養成功,個個身胖體圓,正待出欄。
現在鵝每公斤能賣到10元錢,預計利潤可達2.5萬元。致富不忘眾鄉親,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更多的農民走上了養鵝致富的道路,促進了當地養鵝業的發展。僅本村就新上4處養鵝場,多的存欄達500只,少的也近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