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9/17 14:03: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閱讀數:
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6月23日。1982年9月22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隸屬新成立的自治區農科院,1986年12月自治區農科院撤銷后,隸屬自治區農牧林業委員會,1995年12月,歸屬恢復組建后的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縣級建制,事業單位。
畜科所現內設辦公室、政工人事科、計劃財務科、保衛科、科研管理科、檔案資料室、牦牛研究與發展中心、畜牧研究室、草原研究室、獸醫研究室、動物營養研究室、畜牧科技孵化基地等科室(中心)。現有干部職工107人,其中科技人員75名,占全所干部職工總數的70.1%;科技人員中博士3人、碩士7人;高級職稱16名,占科技人員的21.33%;中級職稱32名,占科技人員的42.67%;初級職稱27名,占科技人員的36%;全所干部職工平均年齡40.7歲。幾十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所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西藏特色家畜育種與資源保護利用研究、牧草品種選育與天然草地保護利用研究、獸醫獸藥研究等科技創新團隊。
該所自恢復成立15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科技部、農業部、自治區科技廳、農牧廳等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科建設為突破口,以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以加大人才培養為保障,以努力提高畜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產業能力為目標,緊緊圍繞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務,立足西藏高原特色畜牧業資源,結合自身優勢,瞄準畜禽品種資源保種選育與優化飼養、畜禽重大疫病綜合防控技術、優良牧草品種選育與草產業開發等領域,承擔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自治區重大科技計劃及畜牧業特色產業開發科技推廣項目390余項,其中獲得國家有關部委、自治區級和廳、委、院級科技進步獎和成果推廣獎60項,包括國家省部級獎9項,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51項。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支撐特色畜牧業、牧草產業的作用明顯提高,以藏族為主體的科技隊伍初步形成,目前已成為西藏*的、最具權威性的綜合性畜牧獸醫科研機構,其豐碩的科研成果在生產上的轉化應用,為西藏畜牧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15年來,該所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推動西藏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引創結合、重點突破、夯實基礎、支撐發展”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立足高原特色畜禽品種資源優勢,突出產業特色,以先進適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集成創新為重點,承擔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西藏牦牛良種選育高效養殖及產業開發研究”和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西藏牦牛生產性能改良技術研究”、“藏西北絨山羊本品種選育技術研究”以及西藏自治區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特色農牧業品種選育基礎研究——畜禽育種及牧草育種研究”、“彭波半細毛羊培育研究”、“西藏黃牛改良技術研究”、“提高奶牛生產性能技術研究”、“ 瘋草綜合防治與利用研究”、“優質牧草引種試驗研究”、“西藏幼畜氟中毒病防治技術研究”、 “西藏主要獸用藏藥的研制及應用研究”、“西藏家畜微量元素測定與補飼技術試驗示范”、“優良絨山羊繁育技術示范推廣”、“絨毛用羊產業技術與示范”試驗站建設等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20余項,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產業能力明顯增強。
(1)特色畜禽育種與品種改良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培育了西藏第一個家畜新品種——彭波半細毛羊,種群數量已達到6.8萬余只,2007年,該品種被國家家畜家禽遺傳委員會批準認定為新品種。首次開展了綿羊胚胎移植試驗,共移植胚胎64枚,移植雙胚受體羊30只,羔羊平均初生重比當地綿羊提高了28.36%。
啟動實施了利用MOET技術提高牦牛生產性能技術研究,在西藏首次開展的牦牛胚胎移植試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先后移植胚胎44枚,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在牦牛選育中得到推廣應用,初步建立了西藏牦牛本品種選育技術體系。
采用生物技術對藏西北絨山羊進行了系統選育研究,通過定向培育、系統選育、品系繁育、品系間雜交,使絨山羊人工授精受胎率達到80%以上,初生羔羊成活率達80%,選育后代個體產絨性能比選育前提高15%-30%,后代的白色個體占群體的95%以上,平均產絨量由216.2g/只增加至271.8g/只,山羊絨的平均自然長度達到4cm以上,細度在12-15um,山羊絨品質有了進一步提高。
藏雞本品種選育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效,藏雞孵化率達到72%,育雛率達到93%,育成率達到92%,開產日齡達到193天。育成了拉薩白雞品種群,并在全區推廣約90余萬只。
通過黃牛改良技術和提高奶牛產奶性能研究,使改良后的成年黃牛平均日產乳量達8.84公斤,比本地黃牛提高4-5倍,體重提高了64.4%。
引進國外肉用羊品種薩福特、無角多塞特、特克塞爾顆粒凍精和種公羊,采用冷配技術和鮮精人工授精技術進行了雜交試驗,改良后代平均出生重比當地羊提高1公斤,平均日增重提高48克,飼料利用率提高1倍。改良羊平均屠宰率、胴體重、凈肉重分別提高9.12%、5.36公斤和5.73公斤。
在西藏高寒生態條件下創造性地采用鮮精及凍精人工授精技術,利用布爾山羊及其凍精與本地藏山羊雜交,獲得了成功,有效提高了雜交后代的產肉性能和繁殖性能,雜交優勢明顯。
(2)牧草優良品種選育及退化草地治理技術研究取得新成就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科技人員就初步摸清了西藏高寒主要類型草地退化現狀,并提出了防治對策措施。進入21世紀后,該所與蘭州大學草地科技學院聯合開展了天然草地有效利用及牧草全年均衡供應技術研究,特別是對典型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過程和機理綜合研究,提出了天然草地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不同退化階段生態系統的恢復模式。西藏草地鼠蟲害防治技術和飼草料生產體系研究取得新進展。為滿足西藏高寒環境條件下牧草種子生產及人工草地建設需要,先后從國內外引進牧草品種樣品300個,根據出苗率、保苗率、生物量、種子產量、越冬率等綜合評價,篩選出適合西藏不同生態條件的牧草品種40個。同時開展了西藏當地野生牧草選育研究,選育出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產量高而穩定、品質優良的牧草新品種3種,并研究出了栽培技術,為西藏人工草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3)畜禽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開展了牲畜主要傳染病、寄生蟲病、中藏獸醫和幼畜斷牙病等研究項目26個。查明了一些新發畜禽傳染病和疑難病,確定了21個病的病源,填補了西藏畜禽傳染病病源研究的多項空白,并對20余種畜禽傳染病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收集有關古藏獸醫資料14種,約600萬字,整理編寫了五部相馬論著,被《雪域文庫》收錄。
研制出了防治家畜傳染病及寄生蟲病中草藥劑方近10種。
開展了西藏主要畜禽寄生蟲區系和季節動態調查、驅蟲藥引進、篩選、推廣應用及寄生蟲免疫學研究等,摸清了西藏主要畜禽寄生蟲種類、分布規律及危害狀況,并提出了防治對策;開展了新型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脂質體獸藥的研發,申請并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西藏幼畜斷牙病病因及防治技術研究與推廣取得了重要進展,研制了20%解氟靈生產技術規程,完成了藥物檢驗、動物實驗等技術示范。有效地解決了地方病對畜牧業的危害等技術難題。
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顯著提高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整合科技資源,加快農牧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該所以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為重點,以科技培訓、科技服務為保障,在全區設立科研固定基點15個,流動基點26個,科技項目覆蓋了全區。近幾年,在實施特色養殖、畜禽優良品種選育為主的特色產業項目建設中,開展了“西藏農區黃牛改良技術推廣”、“西藏農牧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于農戶種植業結構調整與農區高效養殖技術示范及產業發展”、“牦牛高效育肥與快速出欄技術示范”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一步加大了黃牛改良技術與優化飼養、彭波半細毛羊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拉薩白雞品種群擴繁、優質牧草種子繁育與牧草種植、牦牛半舍飼育肥、藏西北絨山羊選育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示范。其中黃牛改良技術在全區42個農業和半農半牧縣進行推廣,累計獲得各代改良牛25萬余頭,新增奶、肉產量16525萬公斤,新增產值5.39億元,純增收4.32億元。彭波半細毛羊新品種推廣3000只,產生雜交后代50.8萬只,累計增收9000余萬元。加速西藏牦牛半舍飼飼養技術成果轉化,通過牧草生產及草產品加工、舔磚生產及飼喂、疾病防治以及優化放牧管理等綜合技術集成,夏季牦牛強度放牧育肥日增重達到500克以上,冬季減少掉膘15%,實現了牦牛高效養殖。藏雞高效養殖技術示范2000戶、12萬羽,拉薩白雞品種群推廣90余萬只,累計增收900萬元。藏西北絨山羊本品種選育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年參配母羊7.58萬只,年選育有效后代達到3.73萬只,年推廣優秀種羊1100只。通過本品種選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使絨山羊群體產絨量平均提高了25.72%,達到271.8g/只,平均每只增加產絨55.6g,有效增加了項目區農牧民收入。建立優質人工草地5萬余畝,通過多年引種篩選出的牧草品種在高寒地區進行示范推廣后,禾本科牧草平均鮮草產量2000公斤/畝;豆科牧草平均鮮草產量2600公斤/畝。累計生產20%解氟靈藥物630萬毫升,在4地(市)6個縣12個鄉(鎮)26個行政村防治幼畜氟中毒病達200萬頭(只),治愈率達95%以上。通過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示范,有力支撐了西藏特色畜牧業產業發展,明顯地提高了農牧科技貢獻率,有力促進了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
科技合作與交流深入推進
多年來,該所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講求實效、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大了與區內、國內和國際畜牧、獸醫、草原科研院(所)、校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歐共體、澳大利亞、新西蘭、中科院及其所屬云南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及其所屬畜牧獸醫研究所、北京、內蒙、新疆、遼寧、吉林、上海、四川、云南、青海、寧夏、江蘇、河南、天津、甘肅、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相關科研院校開展了“西藏高原鼠兔綜合治理”和“西藏牲畜微量元素缺乏病防治研究”、“提高西藏奶牛生產性能研究”、“西藏牦牛胚胎移植技術研究”、“西藏綿羊胚胎移植技術研究”等10多項科研項目,提高了西藏畜牧獸醫研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15年來,累計接待外國專家和訪問學者200余人(次),先后委派60多人(次)赴國外考察學習、留學。在全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牧民科技培訓,累計培訓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數千人,培訓農牧民20余萬人(次),向農牧區和農牧民提供科普讀物及各類科普資料20多萬份。
創新團隊建設成績斐然
為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該所先后培養博士生3人,完成科研課題15項,培養碩士研究生11人。結合科研工作,開展了以項目研究為主的學科帶頭人培養,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15年來,科技創新團隊共完成科研課題120項,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28項,其中*3項,自治區級2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4項),地(市)級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30篇,參加省以上學術交流80人次,出版學術專著1部。通過多種形式的培養,重點學科、優勢學科技術帶頭人得到迅速成長,逐漸形成了一支以藏族為主的結構合理、高效精干的科技創新隊伍。
科研條件明顯改善
農科院恢復組建15年來,特別是2007年以來,在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該所科研和生活等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舊貌換新顏。分別對所內、曲尼巴綜合試驗基地和扎基林卡進行了整體規劃,拆除了有礙整體規劃和觀瞻且無利用價值的危舊房屋等土建設施。維修改造了行政辦公樓和科研樓,計2800㎡,并更新了辦公和儀器設備。擴建了行政辦公樓,新建了科研辦公樓及實驗室、科技服務大樓、實驗奶牛舍、液氮機房、展覽室、資料室、檔案室、車庫和倉庫等,工程共計7380㎡,配備了辦公設備。購置了價值50萬元的液氮機,維修改造了4幢舊宿舍樓計1938.48㎡。新建了2幢30套職工周轉房計2400㎡。所內新建綠化草地11000㎡,院內鋪設硬化水泥路面和活動場所7044.5㎡。在扎基林卡生活基地新建職工住房34套。在曲尼巴綜合試驗基地架設了通電線路,開通了電源,新建了一座容量為80T的水塔和一幢科技人員住房448.45㎡,新建了牛、羊舍計500㎡,新建了生態雞場雞舍572.1㎡,運動場3000㎡,鋪設了噴灌管道等設施,鋪設了水泥路面。更新交通車輛12臺,科技人員全部配備了臺式電腦,大部分科技人員擁有了筆記本電腦。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
建所以來,先后有2人3次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或先進工作者稱號,有2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1人榮獲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銀質獎章,有2人榮獲自治區勞動模范或先進工作者稱號,有4人榮獲全區優秀黨員或先進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有3人榮獲全區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有2位專家享受自治區政府特貼,有1人被評為*專家,有6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貼,有5人當選為全區政協委員。2008年,研究員、副所長色珠同志當選為自治區和全國人大代表,多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連年出席新聞發布會。畜牧所自成立以來,多次被評為農牧系統和農科院先進單位。
作為西藏畜牧獸醫學會的掛靠單位,在做好學術交流、民主辦會、辦好科技期刊等“三大精品”的同時,不斷增強科技服務功能,為廣大會員、科技工作者及農牧民提供了科技咨詢、科普宣傳、技術培訓等工作,為西藏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99年至2005年連續五年被評為自治區科協先進學會,2000年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2002年獲自治區科協三年總評先進集體,2003年獲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第三屆學會先進集體、2005年獲全區先進民間組織等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全國農村科普先進集體”,2006年入圍“全國300家省級學會之星”,2008年在西藏科協四屆五次會上被評為科協系統先進集體。
風正好揚帆。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全力推進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歷史征程中,畜牧所將進一步突出自身的人才、技術和成果優勢,按照“科研興所、人才強所、產業富所”的辦所方針,加強科技創新,加速成果轉化,加快人才培養,推動學科發展,加強科技服務,努力推進畜牧科技新跨越。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充分調動和發揮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切實加大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努力建設一支精干、高效、務實的科技人才隊伍。加強科研平臺建設,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重點研究具有西藏特色的畜牧業增產增效關鍵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進一步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畜禽新品種、養殖新技術的引進與試驗示范,加快破解制約西藏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努力為西藏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