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8/6 14:51:00 來源:中廣網 閱讀數:
但見牛羊滿山坡
——威寧積極打造中國南方生態畜牧之鄉
中廣網貴州8月6日消息 地處云貴西北高原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全國十大牧區之一,有“中國南方畜牧之鄉”美譽。該縣近年來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以核心示范帶動農戶種草養殖,走合作化管理道路,并通過天然草場恢復與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草地生態畜牧、科技扶貧種草養畜等項目拉動,推進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使之成為農村發展的經濟支柱和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
改善生態環境
增加農民收入
威寧自古擁有豐富的草地畜牧業資源,其中百草坪6萬余畝天然草場是我國南方*的天然草場。據明代《洪武實錄》(17年卷)記載,威寧縣素向朝廷進貢大批馬匹和牛羊氈,并成為戰爭時期向前線輸送大牲畜肉食品的重要基地。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人與自然爭地要糧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并形成惡性循環:群眾要生產糧食,大量毀林開荒,棄牧種糧;生態惡化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日益增多,糧食產量大大降低;政府傾注大量精力解決群眾溫飽,天然畜牧優勢無奈擱置,群眾增收緩慢……
改革開放后,為幫助威寧盡快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國家有關部門曾積極支持該縣發展畜牧業。從1980年始,農業部即在該縣實施了南方草地畜牧業綜合開發項目,并進行飛播人工草場獲得成功。之后,國家“六五”至“九五”草地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生態重建等重大項目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草地農業系統項目也先后在威寧建立試驗區,拉開了該縣重振畜牧業雄風的序幕。
1988年,畢節試驗區成立,威寧抓住機遇,緊緊圍繞“生態建設”這一試驗區主題,發展草地畜牧業成為該縣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重頭戲。
點面示范促進增收
雪山鎮灼甫村原是一個極度貧困的行政村,多年來,群眾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洋芋和苦蕎,解決溫飽尚且困難,更別說發展致富了。10多年前,村民胡孟德在政府引導下貸款6萬元在不長莊稼的坡地上種草養畜,收入年年增長:1988年,胡孟德一家年收入不到1萬元;1989年,他種草養畜初步發揮效益,年收入近2萬元;1998年,他家還清了所有貸款正式邁步富裕道路;到現在,他擁有優質牧草地400多畝,羊、牛、馬等牲畜200余頭,家庭財產達15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200余戶群眾也陸續參與進來,全村通過飛播撒種、人工種草達3000多畝,不少群眾靠種草養畜實現了脫貧致富。
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有效刺激了群眾發展種草養羊的積極性,在短短3年內,威寧通過改良天然草場和鼓勵人工種草養畜,使全縣優良牧草面積達到13萬畝,養殖小區和養殖場迅速發展到72個,規范化建設圈舍6萬余平方米,年產活羔羊2.67萬只,養羊戶均增收達4800元,全縣養殖戶均增收2000余元,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42%以上。
“威寧模式”
治理石漠化
在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過程中,威寧還結合實際走出了一條有效治理石漠化,夯實農業基礎的好路子,這種既能滿足群眾致富需求“立做立顯”,又能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防止返貧的做法成為石漠化治理的“威寧模式”。
近年來,威寧先后投入資金3200余萬元,重點發展生態種草養畜,將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地作為保護長江源生態的重要措施,并采用退耕還草的方式積極恢復25度以上坡耕地的植被,實施合理載牧,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007年以來,該縣投資1130萬元實施“國家巖溶地區治理草地畜牧業建設項目”,該項目通過改良天然草場交付合同農戶管理使用,農戶利用退耕地和輪歇地種草自管自用,各級相關部門技術支撐的方式,幫助5萬余群眾發展種草養畜以實現脫貧致富。同時采取“林草結合、以草養林、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走種草興牧之路,積極推廣草畜配套、種草養畜、以草定畜、合理載畜的科學方法,并采用政府補助購機的方式鼓勵群眾種草,初步實現了畜牧養殖與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相互促進、同步發展。
草海鎮養殖戶張春英以前吃夠了沒錢的苦頭,不過現在,張春英和她的鄰居們已靠種草養畜改善了經濟狀況,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用于種玉米,按當地最高產量400公斤計算,產值也就800元,純收入400元。用于種草的話,一畝牧草可養2頭牛,純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畝產值提高了,群眾不再盲目搶奪自然資源,曾經在威寧草海邊上填湖造田的人們主動退出“人鳥之爭”,草海生態環境極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