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7 14:38:00 來源:南方農村報 閱讀數:
近期,三黃雞價格回升到盈虧線以上,持續近兩年的低迷之后,不少業內人士期待雞市能徹底反彈,恢復兩年前的“牛市”。
不過,在會上,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溫志芬認為,雞價回升不過是階段性調整,高成本、高產量以及消費低迷的格局仍未改變,后市不容樂觀,“未來,雞價難有報復性上漲。”
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消費低迷,產能過剩造成三黃雞供求關系失衡,價格普遍下跌。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近兩年三黃雞行情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
會上,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溫志芬分析了2005年至今廣東省肉雞價格綜合走勢曲線圖。他認為,三黃雞價格總體上不算低,至少不會比高利潤時期的2007年均價低太多,但為什么這兩年整個行業感到特別困難呢?
“成本上漲快、幅度大是令行情持續低迷的重要原因。”溫志芬認為,單從飼料成本看,這兩年飼料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兩年前每噸玉米1800元,現在卻要2300元,2009年飼料成本比2007年上漲12%,今年又上升了12%,肉雞飼養成本也水漲船高,如100天齡以上的肉雞飼養成本超過7元/斤。
受自然災害影響,國內玉米不但減產,而且玉米質量也令人堪憂。一位不愿具名的飼料原料經銷商向記者介紹,由于去年以來氣候異常,3月份北方突降大雪,當時開始晾曬的玉米水分被冰封,導致水分含量過高。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玉米很容易霉變。“飼料廠即使有錢也很難采購到好玉米,”該人士透露,今年的玉米90%都存在霉變危險,這將造成飼料能量、營養不足,導致飼養過程中料肉比增加,同時帶來高發疾病的風險。
會上,不少養殖戶向記者透露,今年以來,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料肉比增加帶來的成本上漲問題,“以往2.8:1的料肉比現在要升到3.0:1,甚至更高。”
消費依舊疲軟
“消費不足仍是三黃雞產業長期要面對的問題,”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認為,消費不足是多方面的原因,食品安全的問題以及金融危機,房價、生活成本高漲,對整個食品支出產生擠壓,氣候變暖促使更多人主動選擇素食或減少肉類消費,一系列因素都影響著肉雞的消費。
馬闖介紹,雖然黃羽肉雞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年產36億只活雞,折合400萬噸雞肉,占雞肉總產量1/3,但黃羽肉雞的生產及消費的區域性很強,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以消費白羽肉雞為主的北方市場及海外市場,黃羽肉雞的消費量很低。而且,黃羽肉雞的生產鏈不完整,目前主要以活雞銷售為主,冰鮮肉和肉食品深加工少得可憐。“這些都是造成黃羽肉雞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珠三角地區大量工廠倒閉,農民工回遷內地,則造成傳統消費大區珠三角地區肉雞消費疲軟。
此外,受其他肉類供應充足的影響,肉雞作為肉類替代品的作用也逐漸削弱。溫志芬介紹,廣東省豬肉的價格在2008年上半年獲得最高價后,供應量一直在增加,價格一直走低。特別是今年年初以來,豬肉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肉價下跌使養豬業出現了低迷,自然會沖擊三黃雞消費。
雞市恐再現低迷
近期三黃雞價格有所回升,特別是在6月傳統的消費淡季,雞價回升到盈虧線以上。溫志芬認為:“整體消費不暢的情況并沒有太大改觀,此次行情回升屬于階段性調整。”從市場消費情況看,這并不是因為市場復蘇而帶來的利好行情,而是整體三黃雞的供應量階段性減少所致。他估計,下半年廣東三黃雞市場的消費需求不會突然出現井噴,想獲得比較高額的利潤,基本不可能。
“想用下半年的價格彌補全年的虧損,我覺得不太可能。”溫志芬說,從相關信息渠道了解到,現階段各區域的種雞存欄量依然較大,一旦行情好轉很容易恢復產量。如果大家仍抱有“賭一把”的心態,下階段三黃雞供求又將處于失衡狀態,行情又將重陷低迷。
“抽樣表明,整個月減少110多萬只雞,降幅只有6.9%,就足以使三黃雞的價格提升0.5-1元。”為此,溫志芬呼吁大家共同適當降低產量,合理控制產能,企業要苦練內功,行業間要加強合作溝通,提高生產水平,保證質量,降低飼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