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28 13:38:00 來源:新疆電視臺 閱讀數:
怎樣處理好牧民、產業和生態的關系,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這方面,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世界畜牧業大國,都有各自的經驗和教訓。
上個世紀30年代,由于過度利用草原和不合理的大面積開墾,美國草原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造成了嚴重的“黑風暴”。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牲畜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黑風暴”也因此被列為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同樣,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都曾因過度放牧而致使草原沙化,水土流失嚴重,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痛定思痛,各國后來都在改變傳統游牧方式,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畜牧體系上做出了許多嘗試。在澳大利亞,政府通過規劃,以農莊的形式實現牧民定居,并在定居點附近建立起了學校、超市、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在新西蘭,牧民們不但憑借水利設施大力種植人工草場,并且采取了嚴密的保護措施,把整個牧場劃分為數塊,用籬笆隔開,每天只讓牛羊吃一塊草地,實現了草場的循環放牧。同時為了保護水土資源,農場的土地每五年便會被翻耕一次。在瑞士,以家庭為主的小農牧主告別了分散居住的游牧生活,聚居到一起并組織了合作社,農牧業開始向高增值和集約化方向轉變。在美國,人們一改過去大肆游牧的做法,提高了單位面積草場的蓄養能力,退還了不該開墾的草地,對降雨量低的干旱草原地帶采取了以保護為主的低密度放牧經營。
盡管各畜牧業大國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但改原始游牧為定居畜牧、涵養水源、保護牧草、科學規劃,無疑是建立現代畜牧業態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