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23 14:40:00 來源:中國贛州網 閱讀數:
一只肉鴨如何經營才能創造最高的價值?
鴨苗2元錢,經過45天至50天的飼養能賣到22元,再加工成“南安板鴨”就能賣45元,“產—供—銷”一條龍鴨業產業鏈使鴨的利潤成倍增長。而這又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筆者在大余縣進行了走訪。
逆向思維破解瓶頸
大余是全省優質麻鴨產地和板鴨加工大縣,也是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示范縣,年產肉鴨500余萬羽,產品遠銷浙江、廣東等周邊省市。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肉鴨養殖,鴨苗從何而來?
“就目前肉鴨養殖數量來看,共需要種鴨2萬至3萬羽,但全縣僅有4000羽至5000羽,種鴨缺口很大。”大余縣縣委農工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往年該縣的鴨苗主要從廣東、浙江一帶引進,甚至花高價從四川空運過來,以填補本地鴨苗缺口。這樣,造成鴨苗成本高、檢疫難、成活率低等問題。鴨苗的高成本,一度成為掣肘大余鴨產業發展的瓶頸。
“如果本地有孵化場為我們提供優質鴨苗,那么不但質量更可靠,成本更低,利潤也將會更大!”大余縣新城鎮養鴨專業戶李云東說。
為此,大余縣出臺加快鴨業發展實施方案,從源頭上抓好良種繁育,夯實鴨業發展基礎。分別在池江鎮楊梅村、同心村及吉村鎮佑源村建立了三個良種繁育推廣基地,目前已存籠麻鴨種鴨1200多羽,白鴨2000多羽。同時在新城鎮觀路村征地30畝,興建鴨苗孵化基地,采用全自動孵化機和出雛機等先進設備,為廣大養殖戶培育優質鴨苗。通過大力引進外來優良肉鴨品種,按照加工型鴨和鮮肉型鴨均衡發展的原則,達到保有種鴨3萬羽,年產鴨苗500萬羽的能力,形成以種鴨孵化場為核心,輻射全縣乃至周邊縣市的良種利用推廣網絡。
借助品牌產銷對接
應該說,大余鴨業的繁榮,得益于南安板鴨、贛源板鴨等一塊塊閃亮的金字招牌。據統計,大余縣板鴨年產量高達200萬個,隨著市場的擴大,產量逐年上升。
然而,往年該縣用于板鴨加工的鴨子大部分不是本地養殖的。“板鴨加工最優質的貨源是本地麻鴨。因為麻鴨肉質較好,更適合板鴨加工。”大余縣農業局的工作人員說,“但長期以來,本地養殖戶都是養殖白鴨居多,達90%以上。”
原來,許多養殖戶飼養麻鴨的積極性不高,除了養殖周期更長之外,還由于板鴨加工的特殊性。由于板鴨的加工期是當年9月至次年1月,銷售季節較短,這樣也造成許多養殖戶更愿意選擇適合全年養殖和銷售的白鴨。
于是,本地鴨子外銷,板鴨加工企業卻只能從外地進貨。無論是外銷還是從外地引進,都造成了資源浪費,提高了成本,更有人稱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為此,大余縣開始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逐步調整養殖結構,從政策上引導養殖戶養殖麻鴨。對年供應毛鴨1萬羽以上給本縣板鴨加工企業的養鴨戶給予每羽補貼0.5元,對飼養50羽以上麻鴨種鴨的養殖戶,每羽補助5元。同時,大力扶持板鴨加工企業,鼓勵板鴨加工企業豐富產品種類,改變產品單一的現狀,發展如速食板鴨等適合全年加工生產的旅游食品,既能提高企業產量,又能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實現全縣鴨業的“產—供—銷”一條龍。該縣南安板鴨廠年加工板鴨上百萬只,往年采購本地麻鴨不到10%。在政府引導下,去年該廠開展新廠搬遷工程,新廠竣工投產后采購本地麻鴨的比例將大幅提升,不僅板鴨產量翻番,產品種類也將增加熟食板鴨、熟食鵝、熟食五香魚等,年總產值將達2億元。
專業合作穩闖市場
大余縣境內章江支流眾多,各類水庫、池塘星羅棋布,非常適合肉鴨養殖。近年來,在市場行情看好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大余鴨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目前,該縣上規模的養殖戶就有500余戶。
與養殖規模的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市場風險。
青龍鎮養殖戶黃明輝告訴筆者:“往年行情好的時候,肉鴨可賣到4.3元一斤,差的時候低至3.1元一斤,加上跑市場等環節,沒錢賺甚至還要虧本。”
養殖戶分散、銷售環節難兼顧、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加大了市場風險。扭轉單打獨斗的局面,讓農戶抱團闖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大余縣發展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鴨業專業合作社。該縣對國道沿線鄉鎮引導肉鴨養殖戶、加工企業及販運大戶新組建2至3個鴨業合作社,鼓勵合作社采取聯保方式貸款,開展合作社信用等級評定,對授予誠信稱號的合作社,農信社給予重點扶持。位于新城鎮的省級優秀合作社、省專業示范合作社——順發白鴨養殖合作社,共吸收養鴨大戶55戶入社,帶動周圍養殖戶166戶,年出籠白鴨300多萬羽。
該縣鼓勵養殖戶養殖種鴨,興建孵化場孵化鴨苗,再提供給肉鴨養殖戶,最終賣給板鴨加工企業,一條龍的鴨業產業鏈,突出打造肉鴨產業基地、唱響板鴨品牌,形成了鴨產業的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的格局。去年至今,大余縣養殖肉鴨570多萬羽,上一板鴨加工季節加工板鴨260萬個,產值達102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