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5/19 16:37: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5月4日上午,筆者慕名走進江蘇省啟東市北新鎮永豐村8組肉雞養殖大戶蔡成榮家,本欲挖掘一下他養雞三十載的致富經,不想,剛剛啟口,卻聽得老蔡大倒苦水。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算細賬,眉頭越算越皺
今年59歲的蔡成榮養雞30年,年養殖規模4萬~5萬羽,不但養雞設施好、產出高,他的養殖技術,更是被不少同行稱之為“老法師”。然而,老蔡一提養雞就搖頭:“養雞快成走鋼絲了。”
翻出養殖記錄本,老蔡說,這些年,養雞戶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他舉例說,3月上旬,他出欄1萬羽肉雞,低溫條件下,雖然取得了95%的高存活率,但滿心歡喜等來的卻是失望。“毛雞收購價每斤只有3.6元,我一聽報價就傻了眼。技術再好,料肉比也要在2∶1以上,飼料成本每斤1.45元,加上每羽苗雞1.7元的采購價,得,我是一分沒賺,白歡喜一場。”老蔡對此耿耿于懷。“潮起潮落,下一批次雞還愁不賺?”“難,現今的養雞戶大小不論都是規模養殖,輕易不下馬,何來大起大落。”一問一答間,筆者不禁跟著嘆息。
雖如“走鋼絲”,但老蔡1200平方米雞棚里,1萬羽青年肉雞依舊長勢喜人。老蔡說,投了幾十萬元進去,不養雞能做啥?只是,心中無底。“就說眼前,豬市低迷,肉雞和雞蛋行情全受連累。”看得出,老蔡現在養雞,多少有些無奈。
農戶養雞,何以“斬指頭”
農民一家一戶規模養雞,曾被譽為寬廣致富路,而如今,這一產業咋在蔡成榮眼里成“雞肋”了呢?
“不是養雞戶消極,而是養殖環境所迫。”雖偏居一隅,老蔡卻對國內養雞業動態了然于心。筆者從老蔡的介紹中得知,這些年,國內不少飼料巨頭投巨資進軍畜禽養殖業,一下子擠占了本就趨于飽和的市場空間。僅南通一地,就先后冒出了四五家年飼養量50萬羽以上的大型肉雞、蛋雞場。“人家有一流的技術、飼料、設備、管理,還有冷庫和銷售渠道,小戶與之競爭,如同以卵擊石。”蔡成榮憂心忡忡地告訴筆者,“看來,小雞場如無對策,未來幾年內遭淘汰勢成必然。”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制約因素。啟東數以百計存欄量在數千羽至上萬羽間的中小規模養雞戶基本依賴雞販、蛋販,如此產銷,雞市低迷時,養雞戶不虧誰虧?蔡成榮介紹,同樣在山東及蘇州等地,養雞業借助于當地加工出口企業,同時段內的肉雞及雞蛋價格要高出一成。雞價不升,而飼料、禽藥、燃料特別是玉米一年內漲價三成,用蔡成榮的話說,都得“斬指頭”。
小雞場,可否還有生路
市場低迷、“大軍”壓境,一家一戶養雞場可否還有生路?答案是否定的。但老蔡接著又說,他的周邊不乏成功轉型的實例。在王鮑鎮中施村,養雞大戶陳亞娥兩年前加入通州一著名肉雞營銷聯盟,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且效益平穩;在北新鎮邦道村,養雞戶周雪培開展乳鴿、肉雞和肥豬綜合養殖,鴿、雞下腳料用于喂豬節約了飼料,畜禽優勢互補,提高了養殖產出;而在匯龍鎮,一張姓養雞戶夫妻聯手,改養市場熱銷三黃雞,還在市區某菜場設立了專賣店,規模縮小一半,收成卻倍增。蔡成榮坦言,自己在這方面已慢人一步,必須當機立斷作出調整。
同業競爭下,一家一戶中小規模雞場與其被淘汰,不如主動出擊,尋求新出路。面對養雞業新格局,陪同采訪的北新鎮養雞協會負責人認為,改變養殖品種、模式,走人無我有之路,是一個方向;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打開銷路,對繼續從事肉雞養殖戶而言,是一個必然;抱團發展、資源共享,于眾多散養戶,不失為良策;在這同時,政府部門大力扶持畜禽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以帶動一方養殖戶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當為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