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7/1 8:35:00 來源:現代快報 閱讀數:
在六合龍袍鎮草雞養殖場,王金美手握一枚雞蛋,滿面愁容:“唉,又下蛋了……”
養殖場里散養在1500畝樹林里的5萬多只草雞,是她辛苦創業一年的成果。她沒料到,隨著天氣的日漸炎熱,銷量銳減,而雞蛋的保質期卻在縮短,每天一萬枚的產量讓她吃不消——4月份至今,雞蛋已經積壓了40萬枚。
“那么多雞蛋賣不出去怎么辦?”王金美思前想后,想到了快報“鐘曉敏愛心工作室”。
10年創業
從小店到養殖場
王金美37歲,是白下區一位普通居民。1999年她下崗回家,那時兒子還不滿一歲。為了生存,她在家門口租了個十平方米的鋪面,開了個小百貨店,創業之路由此開始。
2005年開始,除了賣煙酒雜貨,她又引進了花卉。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會安安穩穩地做下去時,她的腦海中又盤旋起了新的想法:“開花店有了些積蓄,我應該多干點事情!”當時,政府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再就業,拿著一筆創業資金,王金美夢想著依靠自己的能力,幫助像她一樣下崗失業的人。
2008年初,王金美與人合作拿下了六合龍袍鎮一塊1500畝的林地。“我就想著,老百姓都開始追求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食品,搞一個養殖場散養草雞,賣草雞蛋多好啊!”
她真的干起來了。第一個雞棚蓋起來了,技術員和工人找到了,不久后從沭陽買來的第一批1萬只剛出殼的小雞,也到了。
“育雛”是養雞中最為辛苦的環節,王金美忙著跟技術員學習養雞技術,為了保持30度以上的高溫,必須要在雞棚里生爐子。十天后,還要給小雞做防疫,必須一天之內做完。努力沒有白費,雛雞的成活率達到了90%。
起步階段,除了一間雞棚,養殖場一無所有,她上趟廁所都得開車跑上十幾分鐘。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自己找苦吃。”家人對王金美并不支持。養殖場逐漸上正軌以后,王金美在去年5月和7月又分別買來了兩批草雞,伺候4萬多只草雞讓她愈加忙碌。
別無他求
草雞下蛋就是回報
經過5個多月的等待,第一批草雞在8月進入產蛋期,每天零零落落地下蛋,剛開始,一天只有兩三千枚,而且非常小,可是王金美捧在手心呵護備至。
顧不上興奮,她又開始忙銷售,幾個企業團購的單子接得還算順利。去年9月份她又買進1萬只雞。年底到春節那段日子,王金美算是嘗到了甜頭,因為前三批買進的雞全部處在產蛋期,企業年貨的團購也迎來了高峰:“一天七八千枚蛋,都不夠賣的。”大年初十,她買進了第五批雞。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到了4月,產蛋量增加了,而銷量卻隨著春節過去而明顯下降。不過,這卻沒有引起王金美的重視。她一心撲在了雞棚的建設和員工的住宿福利方面——雞舍擴建成了14間,工人增加到十幾人,“這一年我花在養殖場的心血,比我十年花在兒子身上的還多。”
等她把注意力轉移回養雞上時,幾萬只下蛋的雞正以日產一萬枚的速度在生產。最要命的是,天氣逐漸轉熱,天涼時可以在常溫下存放2個月的雞蛋,保質期驟減。轉眼之間,下蛋這件喜事變成了愁事。
遭遇重挫
40萬枚蛋失去銷路
“從4月份算起,一天天積壓下來,現在有40萬……”王金美說出這個巨大的數字時,愁眉不展。舊雞蛋還沒有賣掉,新雞蛋又“出世”,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這一個多月,她每晚失眠,心中禁不住有些自責:當初是不是開始得太草率了?把什么都想得美好,一點沒有做困難估計。為了保住囤積的雞蛋,她把雞蛋裝成筐放置在儲藏間,空調日夜不間斷地開,大功率的電扇也在一旁吹著,花血本“保蛋”。“如果雞蛋銷不出去,養殖場就會陷入困境,辛苦的勞動成果將全部流失……”王金美不忍心繼續想下去,“再不解決,年后最新購買的那一批雞再過兩個月又要生蛋了,怎么辦啊?”她甚至想到了放棄,可是很快又自我扼殺了這個念頭:“必須向前走,工人這么辛苦,他們的工資要發,要是拍屁股走人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