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7/1 8:29:00 來源:解放日報 閱讀數:
在南匯區六灶鎮,新型農民“小阿強”名氣很大。名氣大,是因為他一天能賣掉幾十噸雞蛋,還因為他曾是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的高材生。復旦學子回鄉賣雞蛋,曾一度轟動小鎮。
“小阿強”30歲不到,大名叫顧澄勇。叫他“小阿強”,是因為他賣雞蛋打的牌子是“阿強”。日前,記者在位于六灶鎮連民村的“上海匯綠蛋品有限公司”看到顧澄勇時,只見他斯斯文文,戴著副眼鏡。2002年走出校門,如今的“小阿強”入了黨,做了公司的副總。6年多時間里,他的故事很多很精彩。
最精彩的,還數他賣雞蛋用上了“身份識別系統”:每個蛋都有“身份證”,上面印有數字,哪天生的,哪兒產的,有無檢驗,一一告知。不相信?把數字輸入電腦,上網查。顧澄勇不怕別人上網查,不是因為高材生電腦玩得轉,而是雞蛋質量高———統一供應苗雞、統一防病措施、統一檢驗銷售……七個統一,個個把牢質量關。
質量過硬,雞蛋就賣得俏。短短幾年,“阿強”牌雞蛋享譽滬上。寶鋼的工人,金茂大廈里的白領,吃的都是“阿強蛋”;華聯超市、可的便利店貨架上的雞蛋,也是“阿強”牌。每天,有30多噸雞蛋從公司裝車,運往全國各地。如今,公司內部已形成禽蛋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四大體系,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機制。近年,合作社的股東社員單位擴展到24個基地場,去年產值達1.1億元。
顧澄勇把在大學里學的知識用在雞棚里搞出了大名堂。但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是讓農民兄弟不愁雞蛋賣不上好價錢。
基地農戶養雞技術不好,他組織大家免費培訓;雞生了病,他鉆入臭烘烘的雞棚查病因。更難得的是,“小阿強”讓農民兄弟們知道,賣雞蛋要賺錢,除了靠母雞,更要靠科技。通過科學提高生產力,顧澄勇把農戶養的每只雞產蛋量從年平均15公斤提高到17公斤,把產蛋期死亡淘汰率從13%降到10%。以上兩項,便使每只蛋雞增加凈收益2.3元。
不僅收益率高,收購價也高。顧澄勇收農民的雞蛋,每公斤比市場上高2角。“牌子我來打,有錢大家賺”。大學生當然很會算:有了他的公司,農戶每只雞產蛋17公斤按80%收購計算,每養一只雞,可增加凈收益2.7元,養幾千只,賺的就不少了。
褪去書生氣,顧澄勇回“農門”闖出了新天地。“如果能有更多大學生關注農村,農民增收的步子一定會走得更快”。復旦學子“小阿強”讓記者多宣傳:做個大學生農民,照樣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