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6/19 14:02: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從1991年到2000年9年間,我國奶牛存欄數增長了大約2/3,平均年增長率不過5.7%。但是從2000年到2006年猛增了2.79倍,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9%.同期原奶生產量猛增了3.6倍。我國也從一個奶業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產奶大國。奶產量超出了幾千年以來都以奶制品為主要食品消費的諸多西方國家。這樣迅猛的擴張速度,如果不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激勵,很難想象它會自然發生。
中國人的食譜決定了我們消費的主要是初級奶產品,包括鮮奶、奶粉、酸奶、奶油和冰淇淋等。而西方人用于佐餐、烹飪的黃油、奶酪等深加工奶制品,中國人幾乎不消費。問題在于,后者恰恰是奶制品消費的大頭。例如在美國,上述初級奶制品消費,僅占原奶總產量的23%;而黃油和奶酪兩項就占58%。換言之,除非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全盤西化,否則,中國作為世界奶業生產大國,其消費能力卻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在生產一端的短期快速擴張,當然會造成積壓。
現在,人們傾向于把奶業危機都歸咎到去年的毒奶粉事件上。但是深想一下,為什么會出現大規模在原奶中摻假的現象?少數人這么干,可以說是壞了良心,如果干的人多,就要考慮到其他因素。我以為,根源正是因為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原奶收購價格偏低,促發了各種摻假行為的蔓延。而目前這一輪奶業企業的庫存積壓,也不能完全看成是去年毒奶粉事件造成的短期需求下滑,也要認真考慮過去幾年是否存在生產能力過度擴張。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中國過去幾年大力發展奶業是錯誤的。一種生產能力的積累來之不易。既然發展起來了,就是一筆財富,不能輕易說退回去。何況長期看,中國人的奶制品消費需求還會繼續增長,足以消化掉目前這點積壓的生產能力。但是,在生產能力快速擴張之后,要呵護、維持住這一生產能力,政府就需要有所作為。
我們常常犯的疏漏就是把不該市場化的東西市場化。也就是說,到了原奶采購環節,這個最應該政府來干預、來采取各種保護措施的環節,有關部門卻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缺位了。你把奶農生產一端的積極性刺激起來了,在需求一段反而放任他們自生自滅。
即使大國中最為傾向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也對原奶收購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國家最低采購價格,這就是所謂“國家原奶銷售牌價”。這個保護價格,是聯邦政府有關機構依據幾種主要奶制品的市場批發價格反推回去得出來的,再根據不同地區的劃分加以調整。實際的收購價格,只能高于這個牌價,不能更低。今天,美國市場上大約2/3到3/4的原奶是在這個國家牌價體系下采購的;另外的則是在一些州自己的地方政府牌價體系下(通常高于國家牌價)銷售的。
國家規定采購價格有多種好處,其中之一,就是直接保護了奶農尤其是散戶的利益。由于國家采購牌價是依據中長期市場價格來調整的,它也能熨平價格波動。像中國這次奶業遭遇突發危機而出現短期過剩時,如果有一個國家牌價體系,就能很好地避免今天奶農紛紛殺牛,明年又會奶源不足的現象了。當然,筆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推出類似的價格保護措施,中央政府也撥專款支持原奶采購。但這些都還只是臨時的應急做法。需要像美國那樣制度化,甚至成為一項法律,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