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6/8 10:12: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閱讀數: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中國奶業改觀有多大?
“沒有多大的改變。”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利庠的觀察結果。
重創之下本應重生,但中國奶業很多問題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奶牛分散養殖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內蒙古是中國北方奶牛養殖的典型地區之一。
據內蒙古奶業協會提供的資料,內蒙古奶牛數量316萬頭,其中75%為散戶養殖。在這種模式之下,“粗飼料質量差、奶牛生產環境差,很多奶牛沒有干凈舒適的臥床、奶牛產奶遺傳水平低、傳染病防控水平低。”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奶牛營養學博士喬富龍對cbn記者說。大量分散的奶農沒有能力養好奶牛。
“很多奶農是把奶牛當豬養。”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對cbn記者說。那達木德在到內蒙古奶協任職之前,曾長期在內蒙古從事獸醫方面的工作。
“奶牛這東西嬌貴,太干不行,太濕不行。”錫林浩特獸醫張先生說。cbn記者在錫林浩特欣康村看到,大部分奶牛所在的圈舍都很難稱得上清潔,很多都是人畜混居。
“人畜混住不僅不能斷絕傳染,還創造傳染的機會。”那達木德對cbn記者說。由于圈舍的不清潔,經常趴在地上的奶牛乳房炎發病率非常高。據內蒙古奶協資料,散養奶牛乳房炎發病率達到50%,而集約化養殖奶牛乳房炎發病率僅為10%左右。
疫病的廣泛存在,直接造成了抗生素奶的存在。
張先生老家在內蒙古赤峰,19歲就開始學習獸醫,抱著養牛致富夢想的他幾年前移民到欣康村,養牛致富夢想受挫后重操老本行?,F在他每天能看十幾頭牛,“奶牛易得病,一般都是打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奶牛也產生抗藥性,“一般要按照藥物說明的劑量加倍,如果它寫5克,你就要用8到10克。”這是他的經驗之談。
cbn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奶農根本沒有科學養殖奶牛的能力。
“沒人給我培訓過。”錫林浩特欣康村王大姐對cbn記者說。她養奶牛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從鄰居那里學到的。另一個奶農吳國興則表示聽過培訓,但實行起來根本不現實。
在奶牛養殖成熟國家產業鏈條中,奶牛養殖是博士水平,飼料是碩士水平,加工企業則是本科水平,而在中國這一鏈條正好相反。
分散奶農無動力養好牛
“現在養牛根本就不賺錢。”記者接觸到的奶農、獸醫、奶站老板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目前我國奶農經過接二連三的打擊,其奶牛養殖的積極性已經嚴重受挫。”喬富龍對cbn記者說。
當地奶農給cbn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一般情況下,每頭牛每天要吃一捆干草,這需要9元多錢,好草還要貴一點,同時牛還要吃20多斤飼料,飼料每斤價格在1元多,飼草成本就要達到30元左右,每年每頭??床≠M用也平均達到幾百元,而每頭牛每天平均產奶40斤左右,時下錫林浩特奶價在每斤1.15元,實際上所賺無幾。“奶價在每公斤2.4元之下,奶農就很難賺到錢了。”那達木德對cbn記者說。
“養奶牛根本不賺錢。”當地奶農范先生對cbn記者說。在去年他把自己養的牛大部分都處理掉,改養豬了。
這種情況并非只有在內蒙古出現。據那達木德調研的資料,內蒙古奶農處境甚至要比黑龍江、河北等地奶農要好,黑龍江奶價一般是在每公斤2元左右。
曾接受過企業養殖培訓的吳國興對cbn記者說,按照企業的說法,養牛倒是行,但成本要高得多,那種養殖方式非常耗費精力,賺不到錢的奶農實際上不愿在此“浪費”時間。“真想出去打工。”吳國興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奶牛的飼料水平也大打折扣。在錫林浩特當地非常流行一種自己配的飼料,用玉米和麻渣子(音)等東西配制而成,價格要低得多。在全國不少地方,也都是地里種什么,奶牛就吃什么,玉米秸稈是最常見的。飼料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導致了奶牛體質下降和疫病的多發。
在錫林浩特cbn記者發現,不少奶農已經把奶牛送回草原散養。欣康村奶農斯圖巴托就是其一,“在草原上放養,成本要低很多。”幾年前他抱著財富夢想來到欣康村養牛,而現在他又重新開始羨慕草原的生活。
“中國牛奶的產業化有缺陷,沒有形成利益聯結機制。”那達木德對cbn記者說。飼料企業和牛奶加工企業在這一鏈條中最為強勢。如果有一家是暴利,整個產業鏈就不能和諧。在分散養殖模式下,大量分散的奶農根本無法與企業和奶站對抗。
在內蒙古,一家著名奶企老總提出的口號流傳甚廣,“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兩頭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戶十頭牛,比××(奶企)的老總還要牛。”這句話曾經很鼓動人心,但現在這句話對奶農來說已成為一種調侃。
“奶農是最弱勢的。”那達木德經常為奶農的處境呼吁。目前,內蒙古正在研究牛奶定價機制,改變企業單方定價的局面。(邊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