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5/26 10:49:00 來源:水母網 閱讀數:
豬肉作為政府菜籃子工程的一部分,它的價格變化牽涉千家萬戶,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
今年以來,煙臺市生豬存欄量保持在292萬頭上下,月出欄生豬43萬頭,每月3.4萬噸生鮮豬肉供應市場。這一數據與去年相比未見減少,但肉價變化卻起起伏伏。自去年3月份開始,我市肉價波動性下落,生豬出欄價從每斤8.5元降至目前的4.8元上下;市場豬肉平均價格也從最高15元/斤降至8元/斤。
雖然價格對需求來說似乎影響不大,目前市區每天3000頭生豬供應量未見減少,豬肉消費總量始終平穩。但其他各個環節是否同樣穩健?為此,記者倒推流程,對豬肉市場鏈條上銷售、屠宰、養殖三個不同環節的從業者進行了采訪。
價低才能量穩———
肉販老王:每天二百斤,月掙一千八
雖然市場在變,但對豬肉攤主老王來說,每天三件事是雷打不動、必做無疑的,那就是收豬、驗合格證、盤賬。
每天凌晨4點,老王就得起床,匆匆吃完早飯,在5:30分之前趕到位于紅利市場的肉攤。此時,屠宰廠的新鮮肉就會送達,查驗完手續和合格證、填交第二日需求量后,6點整準點開市。這樣的日子,他已持續了4年。
昨天凌晨,老王與往常一樣,以每斤8元的價格,拿了200斤豬肉,這是他這個攤位始終保持的銷售量。拿到肉后,再分割成精瘦肉、里脊肉、五花肉、肘子、雜骨等五種,若以金額劃分,不同部位的價錢在5元-10元不等。總體來說,每種利潤保持在每斤0.3元—0.5元之間,不會太高或太低。
日銷量200斤,在老王這個攤位上保持了一年多。這一年,老王也經歷了市場的波動。
老王說,2007年肉價高達每斤15元的時候,確實影響到了銷量,每天100斤能賣完就不錯了。自去年3、4月份起,隨著肉價下落,銷量開始回升,直到現在。因此,近一年的豬肉價格變化,對自己的收入影響不大,扣除各項開支后,月盈余1800元左右。
收入平穩的另一因素是“老主顧買著放心”,這是攤主們的自我評價。“肉攤就在眼皮底下,誰也不敢在肉質上動腦筋。”老王說,病豬肉、注水肉,老肉販一眼便能看得出來,另外,檢疫合格證和檢驗合格證兩證要齊全,檢查時拿不出來,肉攤就得關張,沒人敢賠上一攤子買賣因小失大。
下午3時,肉攤陸續打烊。看得出來,攤主們對每天能賣多少心中有數,攤位上的肉所剩無幾。對剩下的碎肉,要么放進冰柜第二天打折出售,多數情況是攤主帶回家作為一天的辛勞犒賞。
保質才有市場———
屠宰廠經理王秀榮:日供600頭,檢驗12項
按供求關系講,王秀榮是老王的供貨方。
王秀榮每天的作息時間與常人相反。每天深夜12點進廠巡視,直到第二天午飯時間下班,下午再補個長覺。以至于事先不知情的記者下午3點赴約,還等了她近半個小時。王秀榮的身份是“國聯食品”總經理。
這樣的作息時間,自2002年她接手廠子以來一直如此。事實上,廠里400來號人生產、質檢、監控各有分工,完全不需要她如此費神。她對此的解釋是:一直戰戰兢兢,食品行業馬虎不得。
對屠宰行業來說,雖然受肉價的漲落影響不太密切,但他們也擔心會影響到生豬供應量和生豬品質。對于前者,王秀榮暫時不愁,他們目前擁有160戶專業養豬社,可即時供應的生豬存欄12000頭,完全可供應當前日均600頭的屠宰需要。
“目前最為緊張也是抓得最緊的一環,就是生豬采購和加工環節。”對王秀榮的行蹤,銷售部曹經理有句總結:她只要在家,必定會去屠宰車間;只要在外,總能在養殖基地找到她。“每天的忙碌,可以歸結為三大流程:養殖、選購、生產。”
事實上,這160戶養殖基地與王秀榮所在的企業都是簽訂合同的“訂單式”關系。也就是說,在養殖環節,屠宰廠可指定豬仔品種、定向飼料供應、統一衛生防疫,目的就是將品質防護鏈向源頭延伸。
在王秀榮所在的企業,地上、地下有近20個豬舍———從不同基地選購的生豬,在這里分別圈放。這是企業“追溯管理”的一部分,便于檢驗檢疫,甚至可在豬肉出售之前,能查出由哪家養殖。王秀榮說:“簡單地說,老百姓一旦買了我們的肉覺得不放心,能立刻把問題排查到養殖戶那里。”
對于“豬肉品質”,王秀榮和肉攤主老王一樣,視之為“關乎身家的大事”。在他們的檢驗中心,不僅擁有如瘦肉精、藥物殘留、重金屬殘留等7項檢驗項目,還有一個“病源培養”實驗室。就是說,在屠宰過程中取部分豬肉樣品,放進營養液中培養,8小時后檢驗是否含有藥物殘留或病癥。除了自檢,政府部門的每日檢疫更為嚴格,12項檢疫流程涵蓋了目前已知的流行病例。
層層把關,只為將新鮮豬肉投放市場。每天由屠宰廠出具的檢驗、檢疫合格證,成為市民放心消費的一項保證。
求變總能生存———
養殖戶楊清月:養豬比股市穩妥得多
養殖戶是整個豬肉市場鏈條的最上端。
他們對目前的市場感受最為敏感。
海陽民興生豬養殖合作社的理事長楊清月就深受市場波動的影響。眼下,她每天的工作重心已從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跑市場轉變為跑豬場。
“去年的這個時候,出欄生豬每斤價格8塊多,現在4塊8,差了近一倍。養豬場的日子都不好過,倒是散戶的日子尚可。”楊清月說,部分養豬場開始售賣母豬,這對今后養殖市場會造成影響,這段時間基本都做了養豬場主的安撫工作了。
楊清月算了一筆賬,現在主要飼料是玉米,現價8毛/斤,以200斤的豬為例,一斤豬肉平均需5斤半玉米,這樣算下來,一斤豬肉的成本就接近4塊2,與出欄價格相關無幾。若刨除養豬場的人工費用及其他成本,每養成一頭豬能賠50塊左右。
對這樣的盈虧賬,養殖戶們也能看得開。楊清月說:“市場經濟嘛,有得賺,就有得賠。養豬就像炒股,但比股市穩妥得多,歷年都是低谷后面就是高峰。目前,對規模稍大的養豬場來說,撐過賠錢的幾個月,只能等著掙錢的時機早點到。”楊月清說,她現在每天跑養殖戶,一是借豬仔價格下跌,改良品種;二是督促防疫減病,避免更大損失;三是安撫人心,與養豬戶一道堅持價格回升。
楊月清的這番話是有底氣的。在去年豬肉價格猛落的9月-11月,這個合作社以2萬頭生豬養殖規模與飼料加工廠談判,飼料價格降了,保住了養殖戶的基本收入。現在,豬肉價格落至近年來新低,新鮮的草料生長起來了。目前,散養戶基本新鮮草料自給,50%的養殖場進行了草料喂養。
“下一步,合作社內的豬仔繁殖逐步實現內部供應,養豬成本將再落一成。只要消費市場在,只要肯利用環境,養豬還是項大生意。”楊清月如是說。
許許多多的楊清月和生豬養殖合作社,正是我市推進生豬養殖的基石。據相關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市生豬存欄目始終保持在292萬頭上下,月出欄量43萬頭這個數據與去年相當。
不僅是楊清月和她的“合作社”,對市場充滿信心,其他的眾多養殖戶,也正等待著市場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