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5/25 13:49:00 來源:中國牛網 閱讀數:
“這奶業什么時候才能恢復到正常?”
萬全縣利農奶牛小區的奶農們把這個問題拋向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跑外的人”:小區的負責人、運奶的司機、伊利駐站監管員、鄉鎮防疫站人員、飼料推銷員以及本報記者。但直到目前,他們仍在苦盼這個問題能有個答案。
一年?兩年?還是三年?
記者采訪發現,沒有誰能給出奶業恢復的準確時間,奶農們迫切問這個問題的背后,心中盤算的卻是“這奶牛是養,還是賣?”
■得奶源者得天下。河北奶業要發展,當務之急,要“保住奶牛”
保住奶牛,實際上就是要保護奶農的利益。當前,中國奶業艱難轉身,各路專家學者,多把視線盯向了乳制品企業,建議對企業貸款、貼息,對積壓奶粉實行國家儲備……所有聲音匯集起來,乳企似乎開始成為更需要政策照顧的弱者。事實上,同企業相比,普通奶農應對危機的能力更小、更弱。2008年虧損16億元的伊利公司,今年一季度已經盈利1億多元。而奶農韓悅躍,幾萬元的債務就挺不過去,改行打工去了。
保住奶牛,就是在保住奶業發展希望。對于河北而言,我們有著45.8萬戶像韓悅躍一樣的奶農,他們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到了奶牛身上。同時,我省把發展奶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千萬噸奶工程”。我們的產業規劃希望奶業引領整個畜牧業走出現代農業的升級樣板之路,為此保住奶牛、保護奶農們的利益顯得格外重要,因為他們是整個產業鏈條的基礎。
保住奶牛,也是在避免出現因爭奶源出現的惡性競爭。2003年起,蒙牛、伊利等乳業巨頭進入河北,隨后疾病流行等因素使奶牛減少,這些共同導致了2008年初激烈的奶源爭奪戰。各乳企紛紛跑馬圈地,這種片面擴張的做法埋下了罪惡的種子,個體私營奶站和奶販子泛濫,奶源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最終導致乳業悲劇。
奶牛自身的特點,也決定奶業發展必須要保住奶牛。從一頭牛犢成長為產奶母牛,需要幾年時間,如果奶牛被大量殺掉,奶業恢復不可想象。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魏克佳日前表示:“如果牛被殺掉,整個產量下降,那恢復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保住奶牛,應該既有長效的機制,又要有當前的應急措施
長效機制方面,國家13部委出臺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應急措施方面,魏克佳代表中國奶協建議:盡快制定原料奶收購保護價,既讓奶農掙錢,又能讓企業得利;同時,出臺對后備奶牛的扶持政策和保護性措施,以刺激奶農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保住奶牛,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大有可為。杜絕用皮革下腳料水解蛋白粉兌制的“皮革奶”、在原料乳中添加解抗劑分解抗生素殘留的“無抗奶”的出現,解決奶農因養殖技術不高導致奶牛乳房炎發病率高等問題……這一切,無不在提醒行使公共服務職能的地方政府部門,除了抓好整頓和規范奶站、發展規模養殖之外,還有更多的服務工作要做。
保住奶牛,要走科學發展之路。這是一條需要以人為本的道路,要把奶農、消費者的利益放到第一位考慮;這也是一條需要統籌兼顧的道路,出臺的舉措需要既讓奶農掙錢,又能讓企業得利;還要避免一擁而上的運動式發展。一段時間內,由于部門推動、企業拉動、銀行鼓勵、媒體宣傳,使得奶牛養殖蜂擁而上,甚至出現搶購奶牛、奶牛造假等現象,面對2萬元一頭的奶牛,許多農民紛紛“高位入市”。但由于市場、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沒有跟上,造成了許多農民沒有收回投入的成本,隨著危機出現,許多奶農只能忍痛賣牛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