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1/12 14:33: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領域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而肉牛業又是畜牧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我國的肉牛業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從一個主要為種植業提供畜力的不發達的家庭副業,發展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商品性肉牛業。我國肉牛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一些國外學者刮目相看。但是,近幾年,我國肉牛業正經歷著由增長速度放慢到負增長的尷尬局面。我國的肉牛業到底發生了什么?也許澳大利亞學者對我國肉牛養殖經濟效益的分析會給出部分答案。
散養戶育肥長期處于虧本經營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中國農業經濟研究組(以下簡稱“研究組”),在1997年~2006年與筆者及國內的其他學者合作,對我國肉牛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走訪了許多省份的散養戶、專業戶以及不同規模的養殖企業。通過調查,研究組發現,我國的散養農戶養牛的凈收益為負。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農村,一個散養農戶一般飼養1頭~3頭母牛不等,主要用于農耕,常以農作物秸稈、飼草及自產的少量谷物作為飼料。這些散養農戶養牛規模雖小,但卻是我國肉牛業的主要生產者。研究組對這些散養農戶1998年的財務狀況分析結果表明,他們的肉牛生產處于虧損狀態,毛利潤為-229元,凈利潤為-898元。
研究組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農戶之所以在虧本情況下仍然堅持養牛,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肉牛養殖的鼓勵政策,特別是“秸稈養牛計劃”。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散養農戶不是按照市場機會成本來計算勞動力的投入,導致這部分生產要素的價值被低估(或者根本沒有計入成本),從而養牛表面上對于散養農戶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的。
盡管近幾年散養戶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同時,價格體制、生產體系得到顯著改善,技術效率也大幅提高,但是,散養戶養牛虧損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根據研究組2006年對中原肉牛帶的一些農戶調查,若將肉牛養殖的投入、產出按市場機會成本計算,農戶勉強能獲得每頭75元的毛利潤。但是,由于該地區農戶具有更多從事其他農業活動及非農活動的機會,所以必須將農戶自己的人工機會成本從毛利潤中扣除。在這種情況下,散養戶的凈利潤為每頭-523元。
專業戶育肥長期微利
專業戶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散養戶,其中一個主要區別是,專業戶的大部分收益來自專業化養殖,且生產規模較大,其養牛所需大部分生產要素需要外購,并且產出需要外銷。因此,專業戶在進行財務核算時需要把各項投入均按市場價值計價。人工成本是肉牛飼養的必要成本,無論是農戶自家勞力還是雇傭勞力均應按市場原則計價。考慮到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較大,且存在顯著的機會成本效應,專業戶很有可能是以“是否獲得凈利潤”作為他們經營的“底線”。另外,專業戶與市場關系更為密切,風險更大,也更直接受到來自技術創新及管理模式創新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末,無論是養牛收入還是整體務農收入,專業戶均高于散養戶。但由于經常發生階段性市場波動,農戶整體上長期處于微利狀態,甚至是虧損狀態。截至2006年,專業戶的凈利潤已經下滑至每頭127元。
隨著混合飼料的采用以及肉牛飼養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專業戶更加重視出欄肉牛的活重。為此,先進技術的采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肉牛活重每增加1%,收入將增加3%。眾所周知,肉牛活重的增加離不開追加飼料。但對于專業戶來說,其面臨的主要風險并非來自飼料價格。因為,飼料價格每上漲1%,收益僅相應減少1%,并沒有放大效應。這反映出同西方國家的肉牛育肥場、中國的養豬業及家禽業比較,肉牛育肥專業戶對谷物市場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
事實上,決定專業戶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取決于農戶購入的架子牛與出欄肉牛之間的差價。對于專業戶來說,經營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買到價格低廉的架子牛,進而謀求出欄肉牛能夠賣出更高的價格。但是,這幾年的事實證明,要獲得這樣的差價是十分困難的,并且頗具風險性。
規模化育肥贏利水平低
中國農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促進規模化生產,其目的在于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郎沃斯等把我國肉牛的規模化育肥按其經營規模大小,概括為4種不同類型的育肥場。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肉牛規模化育肥場效益普遍較低,尤其是那些生產規模小、開工率不足的小型育肥場更是如此。
育肥場財務分析結果顯示,由于飼料成本占整個生產成本的比重相對較小(1996年與2006年的飼料價格相當),所以肉牛飼養的贏利狀況對飼料價格的敏感性并不是特別突出。但架子牛與出欄肉牛之間的買賣差價卻對育肥場的贏利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然,架子牛的增重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組對山東德州育肥場的調查,制訂合理的架子牛采購方案,對育肥場能否贏利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當地,育肥場采用舍近求遠的采購方案,將架子牛的進貨渠道由原來的山東萊州轉到遼寧的北寧。在北寧,有許多中間商為前來采購的客戶提供購買、裝運、檢疫及結算服務。雖然這部分費用高于就近購買(每頭平均多付70元),但可被隨之帶來的更高差價所彌補。那么,為什么會形成買賣差價呢?首先,北寧是個相對落后的地方,所以架子牛的價格相對便宜。其次,發展養殖業的計劃在該地區已經開展了近20年,因此,架子牛的市場供應比較充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山東省內購買架子牛會帶來近每頭126元的虧損;而轉到北寧購買,每頭便贏利339元。買賣差價的形成,使肉牛生產者和經營者必然會產生強烈的交易動機,也就極大地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的活牛貿易。
啟示
根據昆士蘭大學研究組的研究分析,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的肉牛養殖,包括散養戶、專業戶及規模化育肥企業,長期處于低水平贏利甚至是虧損狀態,這是造成我國目前肉牛生產滑坡的根本原因。要想從根本上扭轉肉牛生產繼續下滑的局面,就必須要讓肉牛養殖在牛肉供應鏈上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環節,這不僅需要改變目前牛肉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而且還需要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對肉牛養殖給予補貼。否則,我國肉牛生產將會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牛肉的市場價格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牛肉消費將成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