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8/12/16 10:31:00 來源:新華網 閱讀數:
今年10月份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農產品價格下行,加上此前一些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挫傷消費者信心,多重壓力導致國內養殖業面臨嚴峻挑戰。新華社經濟形勢調研小分隊記者近日在基層農村采訪了一批養殖戶,了解了“雞、鴨、鵝、豬、牛”生存狀態。當前,養殖戶們正在挑戰中尋覓對策,在勞作中堅守希望,努力化“危”為“機”。
雞:三聚氰胺惹了禍,產業鏈上有文章
在河南省洛陽市農民李新平的種雞場,雞的計量單位是“套”,1萬只母雞配250至300只公雞,稱為“1萬套”。李新平現有10萬套雞,一個月可生產小雞100萬只。在他的雞舍里,毛茸茸、嘰喳喳的小雞密密麻麻,達10萬只之多。“小雞批發價兩元六毛五左右,可成本在三元錢左右,還賣不動,只好把種蛋都當成商品蛋賣。”李新平說,這是三聚氰胺惹了禍,讓雞蛋價格上不來,但也不能完全歸因于三聚氰胺,我們要是本地有深加工企業的話,雞蛋產業鏈就會更完整,價格也會穩定一些。
安徽省無為縣姚溝鎮農民李業長養了4500只蛋雞。他告訴記者,奧運會前1斤雞蛋賣4.2元,現在只賣到2.9元,成本至少2.8元,賺不到大錢,但還沒有虧。眼下,他正想辦法增加自給飼料的比例,通過延伸產業鏈來降低風險。
鴨:春江水暖鴨先知,野外放養最值錢
湖北省仙桃市楊林尾鎮65歲的肖閏生,養了10年鴨,見慣了風雨坎坷。翻開老肖的“鴨棚日記”,記者看到,去年,老肖喂養1000只鴨子,投入飼料成本5.6萬元,鴨蛋賣價每斤4元,蛋鴨每斤14.7元,全年賺了2萬多元。
今年,已成了“養鴨師傅”的老肖喂養1300只鴨,最近剛產蛋,蛋價比去年同期略高,每斤4元1角,蛋鴨每斤19元左右。飼料價格每袋83元,比去年同期便宜3元。老肖說:“由于目前市場上蛋鴨存欄量比去年少,我對養鴨充滿信心,明年打算擴大規模。”
與附近在荒湖區野生放養的鴨子相比,老肖的鴨子只能算“布衣一族”,野生放養的鴨子產的蛋是天然的紅心鴨蛋,每斤可賣到6元多。老肖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健康、愛運動的鴨子更能賺錢。”
鵝:白毛綠水苦支撐,曲頸向天不氣餒
齊刷刷挺直脖子,齊刷刷擺動紅喙,齊刷刷發出呱呱的叫聲———在安徽省無為縣農民鄧立翠的養殖基地,數萬只白鵝對來客無一例外采取這種閱兵式般的“歡迎儀式”。主人鄧立翠卻不像她的白鵝這般“不知愁滋味”。
“原先一根鵝毛翎價格0.34元,現在是0.27元。用于羽絨服裝廠的鵝毛絨,先前一只鵝身上的全部鵝毛價格能接近13元,現在還不到7元。” 鄧立翠一筆一筆給記者算賬。
作為安徽省第一家祖代種鵝場,鄧立翠經營著300多畝白鵝養殖基地,每年培育繁殖群種鵝近10萬羽,培育雛苗鵝300萬羽,這些年來曾連續克服非典、禽流感帶來的沖擊,最近的困難是十幾年來*的一次。
鄧立翠并沒有氣餒,她在鵝舍旁正忙著建沼氣工程,完工后每月可節省電費上萬元。她說:“省錢的事自己就可作主,不像賺錢要看市場的臉色。”
豬:潮落終究會潮起,越是困難越堅持
如何讓想下崽的母豬不狂躁——這是山西省長子縣宋村鄉養豬大戶張建青眼下最頭疼的事情。他說,現在飼料價格貴,仔豬有行無市,多產仔豬多虧本。為了減少仔豬產量,他硬是沒給40多頭母豬交配的機會。
就在去年,由于全國仔豬存欄量低,肉價飛漲,國家給一頭母豬發放50元的補貼。當時,張建青巴不得母豬天天下崽。“沒想到一有母豬補貼,附近的煤老板紛紛辦起了豬場,動輒上萬頭的規模,一下子就把仔豬和肉價打下來了。”張建青說。今年以來,一頭仔豬育肥4個半月,算上飼料成本,凈虧200多元,不少小豬場紛紛關門。
44歲的張建青說:“豬的生活費比普通人都高,一天8斤飼料,需12.8元,我目前存欄500頭,一天就得6400元,錢嘩嘩的像水流啊。” 潮落終究會潮起。按張建青多年的經驗,明年年底豬的行情會看漲,為了趕上這波行情,他計劃明年2月集中給母豬配種。他說:“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到底,最怕的情況莫過于肉價漲了,豬圈卻空了。”
牛:過去拼養殖規模,今后拼質量技術
看著1400多頭奶牛每天豪飲猛嚼,大快朵頤,河南省偃師市旺民奶牛養殖公司總經理郭志欣越來越郁悶:牛的食量降不下來,可市場上的奶價何時才能升上去呢?
郭志欣的賬目很清晰:一頭成年牛每天吃25斤料,成本在40元至50元之間,每頭牛產奶20公斤左右,每公斤奶2.65元,能賣53元,利潤薄得像片紙。前不久,郭志欣把70頭低產奶牛當作肉牛給賣了。
今年2月,奶價每公斤陡跌了0.5元,“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鮮奶收購跌入谷底,郭志欣的公司連續6天倒奶。10月份以后,日產量在1噸以下的奶牛場逐一關門,最近日產量2噸以下的也出了“賣奶難”。
郭志欣說:“我能撐到今天,完全是在拼養殖規模,下一步要想活下去,就得拼質量、拼技術了。”最近幾天,他到處奔走求教,一個建設標準化的奶牛場的計劃正逐步成型。(新華社記者 張先國 張旭東 朱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