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8/12/5 10:03:00 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閱讀數:
農村的致富法子很多,但大多需要一定的資金、規模。對于大多數普通農戶而言,條件有限,碰到好項目,也只好望而興嘆。其實有時候,條件雖有限,也可辦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以小博大,事半功倍。本次采輯的這組報道,涉及桑蠶托管、放養生豬、稻田養鴨,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點子好,好操作,辦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可謂“一箭雙雕”。
放養豬兒成本低身價高
“喂,各家把各家的豬趕出來了,快點趕出來啦……”
6月9日上午10時許,金陽縣熱柯覺鄉丙乙底村丙乙底組,兩個老年人手持一根細竹子,披著披氈不停地喊著,一會兒,人們陸陸續續地把自己家的大豬小豬成群成群地趕到集中點,不到30分鐘,200頭豬集中在一起,黑壓壓的把路都占領了。兩個放牧老人一個在前面領路,一個在后邊趕著。這天,輪到他們倆放豬。
“豬不像其他牲畜一樣好放,因此,我們這個組都分成兩個小組進行放牧。”放牧的老人家阿爾拉吉告訴筆者。住該組的村支書吉布呷堵介紹,他們這個組有108戶530人,由于居住在海拔3200米的地方,什么經濟林木也沒有,*的收入來源,就是喂些牲畜。近年來,這里高山放養的豬,因為吃的是各種野生雜草,肉質好,味道香,不管是肥豬還是小豬都很俏。
吉布呷堵介紹說:“現在村里基本上家家都喂有一頭母豬,有的兩三頭。母豬下仔后,兩個月就可以出售了。在這兩個月里,小豬兒一般只喂一個月的糧食,然后就是放養,大大節約了成本。我們算過賬,一頭大豬如果不放養而圈養,至少一天需要30斤洋芋,約9元的成本,而放養后只喂早上那一頓,大約只需要5斤洋芋,成本1.5元。我們這里放養的豬,不分大小,價格都比市場價高1元左右,而且好賣得很,一般不出我們村就賣完了。一年下來平均一家人賣豬收入不少于二三千塊錢。
稻鴨共作少施肥賺更多
“李洪銀90只”“陳萬汝99只”“陳昌貴54只”……
6月5日一大早,什邡市隱峰鎮的不少農民就背著背兜或蹬著三輪車往政府趕。之前他們得到通知,這天隱峰鎮有一大批鴨苗將分發到使用稻鴨共作技術的農民手中。
稻鴨共作的*好處是,減少化肥用量,防止土壤板結,有效杜絕農藥帶來的污染,同時增加水稻生產效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自從稻鴨共作2005年在什邡市推廣以來,農民們嘗到了甜頭。皂角鎮農科村八組邢尚芬去年在5畝水稻田里放入120只雛鴨,1個多月下來賣了2740余元,除去成本5畝田養鴨總收益達到1700余元。同時,由于稻鴨共作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她家水稻田每畝少施一次追肥,少打三次農藥,共節約成本150元。
受近段時間豬肉漲價影響,廣大農民更是看好稻鴨共作這一項目的“錢”途。在6月5日的鴨苗分發現場,筆者遇見隱峰鎮保月村六組的村民劉仁貴。今年聽了畜牧局技術人員講授的稻鴨共作技術后,6月2日一大早他就一次性買了50多只鴨苗。“把鴨子放在稻田里少打藥、少鋤草、少施肥不算,最主要的是有賺頭。去年他們稻田里養鴨的一只鴨子獲純利11元,一畝20只,就是220元。按現在的行情,今年肯定比去年有搞頭。”劉仁貴樂滋滋地盤算著。
農民朋友的養鴨熱情可以從育苗戶那里得到佐證。隱峰鎮養殖大戶雷健這幾天手機幾乎被打爆,“到現在已賣了50萬只鴨苗,行情上去了,買鴨苗的農民肯定多。”
文帥
有了托管養蠶打工各人選
“要不是我幫別人看管了14畝桑園,哪個敢喂5.2張蠶子喲。我算了一下賬,今年春蠶賣了4985元,前后共40天,平均每天收入125元,算得上領高工資!”6月4日,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永福村二組村民張優云從蠶繭站拿到花花綠綠的鈔票時,掩蓋不住心中的喜悅。
豐樂鎮是納溪區的養蠶大鎮。近年來,該鎮不斷推廣小蠶共育、室外蠶棚、紙板方格簇上簇等養蠶技術,但蠶農苦于桑園數量有限,養蠶規模一直上不去。“2003年春,我養了4張蠶,但到了蠶子四眠后,每天都要派兩個人出去買桑葉,除去三角一斤的桑葉成本,幾乎沒有什么利潤。”該鎮高石村五組的蠶農楊秉權告訴筆者,桑葉來源成了制約養蠶規模壯大的瓶頸。
而隨著近年來豐樂鎮外出務工農民不斷增多,留守農民家庭因勞力不足放棄了養蠶,使一些投產的桑樹閑置起來,未投產的也因缺乏管理而夭折,養蠶數量直線下降。
去年年初,該鎮積極引導留守農民當“蠶桑保姆”,同外出務工農民達成桑樹托管協議:管理方在代其管理桑樹期間,可以無償地摘采桑葉,而另一方回家需要養蠶時有權收回由別人代管的桑樹。
這種托管方式既使管理方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養蠶規模,解決了桑葉不足,又讓打工者免除了桑樹荒廢的后顧之憂。
“活路雖然多一些,但桑葉不愁了。今年春節時,我的兩個兄弟回家看到桑樹被照管得好好的,很是高興。”該鎮高石村七組的蠶農楊玉龍喜滋滋地說,“我去年管了12畝桑園,桑葉不用愁了,我今年光春蠶就養了3張,賣了2985元。照這樣發展下去,我今年養蠶掙1萬元肯定沒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