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8/20 13:39: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草原是新疆牧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是主要的水源涵養區。新疆要美,草原必須美。
2011年,翹首以盼的邊疆牧民們終于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草原牧區實施的一項投入規模*、覆蓋面積最廣、牧民受益最多的重大政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2011~2015年,第一輪補獎政策實施后,新疆天然草原鮮草產量提高了5.2%,羊單位均需草地面積由2.46公頃下降至1.97公頃。禁牧區局部地段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牧草種類,物種多樣性明顯增加。草原生態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新疆天山成功申遺。
2016年,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每年下達新疆總資金24.77億元,落實草原禁牧1.5億畝、草畜平衡5.4億畝。經過新一輪補獎政策實施,與2010年相比,2017年全區草原植被蓋度達41.5%,提高6.5個百分點;天然草原鮮草產量達1.07億噸,增加13.9%;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率達91.3%,提高24.3個百分點。
在保護好草原生態的基礎上,自治區依托補獎績效資金,大力扶持草牧業發展轉型。投入中央財政資金9.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近20億元,建設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360余家,入社社員1800余戶,初步構建了草牧業發展的多元化格局。項目縣市農作物秸稈及飼草料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飼草料儲備數量明顯增加。通過工程實施,新建標準化圈舍200余萬平方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
伊犁州新源縣、尼勒克縣,昌吉州阜康市、奇臺縣等縣市在草原禁牧區域打造了一批民俗旅游特色村。通過政策帶動,當地牧民從事家政服務、特色餐飲、農機修理等工種,并積極發展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烹飪、手工藝品制作、畜產品加工、“牧家樂”等二三產業,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在兩萬元以上,逐步形成了“牧區減人、草原減畜、勞動力轉移”的良性循環局面。草原補獎資金惠及全疆牧民30萬戶左右,年戶均政策性增收8000多元。
實踐證明,補獎政策作為草原牧區一項重大強牧惠牧富牧政策,不僅使草原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和改善,而且為轉變草原牧區生產生活方式、帶動草原畜牧業發展、穩定和提高農牧民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