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6/26 10:04:00 來源:人民網 閱讀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與雷初朝教授團隊合作在黃牛分類和遺傳適應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基因組重測序分類世界家牛血統,并反映東亞家牛的三個血統來源和外緣物種基因的適應性滲入(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world-wide ancestry and adaptive introgression events of domesticated cattle in East Asia)”為題,于2018年6月14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該研究對我國22個代表性地方品種的111頭黃牛和8個陜西石峁遺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黃牛樣品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同時下載比較了國外27個牛種的149個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首次證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為五個明顯不同的類群,即為歐洲普通牛、歐亞普通牛、東亞普通牛、中國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其五類父系祖先被對應命名為Y1、Y2a、Y2b、Y3a與Y3b。中國黃牛地方品種來源于其中的三個血統,分別為約4000年前就到達中國北方地區,目前以純系僅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存在的東亞普通牛;可能在1000年前進入中國北方,以蒙古牛和哈薩克牛為代表的歐亞普通牛;以及該論文新報道的與印度瘤牛早在四萬年前就分離,具體來源和傳播歷史仍然未知的中國南方瘤牛。
該論文還發現通過歷史上的跨物種人工雜交選育,中國南方瘤牛和青藏高原的普通牛平均每個個體分別被導入了其近緣物種爪哇野牛的2.9%和牦牛的1.2%的血統,從而使得遷徙到中國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黃牛各自提高了對所在環境的適應性。特別是外源爪哇野牛血統的導入,造成中國南方瘤牛的遺傳多樣性是印度瘤牛的兩倍,歐洲普通牛的四倍,成為中國黃牛高遺傳多樣性的主要貢獻源頭,是選育適應中國南方濕熱氣候的肉牛和奶牛新品種的寶貴財富。論文對中國黃牛遺傳特性來源系統全面的分析將為我國兼顧高產、優質和抗逆的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理論基礎。該研究受到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青年千人計劃的資助,以及校高性能計算平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