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2/21 10:24:00 來源:寧夏日報 閱讀數: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貧困地區穩定脫貧,更離不開產業帶動。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通常不佳、發展產業基礎薄弱,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一般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在貧困地區如何尋找適合的產業,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記者近日在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石羊村蹲點采訪3天,近距離觀察該村實現產業興旺的探索與實踐。
10年前,石羊村還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貧困村。窮到什么程度?有村民回憶,當時小汽車是不敢開到村里的,一旦進來就會被團團圍住——都是伸手要救濟的。
如今的石羊村,40%的家庭有了小汽車。冬日走在這個小山村,目之所見,是一棟又一棟養殖圈棚、貯草池和新建的磚瓦房。
這其中的變化,與富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分不開。
從5戶到320戶
走進富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辦公室,一張養殖戶分布圖引起記者興趣。
“看不懂吧?這上面標識為白燈的農戶養殖肉牛5頭,標識為彩燈的達到10頭,標識為藍燈的至少在20頭以上,一共是320戶。”合作社理事長馬萬武熱情介紹。
如今,石羊村農民養殖肉牛已成燎原之勢,但說起起初的星星之火,馬萬武仍有掩飾不住的心酸。
馬萬武原是個牛販子,專搞跨省販運。2007年,他被外省區多戶捆綁經營模式所觸動,萌生帶動村民發展養殖業的念頭,“石羊村飼草料豐富,具有搞養殖的優勢。”此后,馬萬武在中國肉牛養殖專家曹兵海指點下,在固原市第一個注冊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掛牌的時候,窮得連間像樣的房子也沒有。怕前來捧場的人笑話,就借村小學的房子搞了個儀式。結束后,我將牌子扛回家掛在土房子上,咋看咋不順眼。”馬萬武說,“村民也不理解,都說你養牛就養嘛,掛個牌子干啥。我說破了嘴皮,全村卻只有5戶入合作社。”
村民為啥不想入社?主要是合作社還沒有讓他們嘗到甜頭!
認識到這一點,馬萬武決定先從村民最犯愁的貸款問題入手。“當時農信社不愿放貸,擔心村民信用差,怕還不上。”馬萬武說,“我找到負責人說,養牛是個好產業,今后萬一他們還不上,我來還。”
最初入社的5戶,就這樣每戶貸到了3000元。合作社用這筆錢幫他們統一購牛,分給各家育肥后再統一銷售,一算賬,每頭牛平均賺了2000元。沒有入社的看著眼熱,紛紛申請入社。
馬國彪是最早入社的5戶村民之一,目前飼養的牛超過20頭,年收入達10萬元。他說:“當年入社時家里吃了上頓愁下頓,結婚的彩電都是借來的。這些年靠養殖翻了身,新建了房子、硬化了院子、修建了牛棚,還有四五十萬元存款。”
“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五統一’經營管理模式,即統一金融管理、統一出欄進欄、統一飼料調劑、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疾病防疫。”馬萬武介紹,合作社目前已發展養殖大戶25戶,社員肉牛總存欄達2700頭,產值2700多萬元,養殖收入1600余萬元。如今,石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3年保持在15%以上。
合作社在帶動本村村民致富的同時,還輻射帶動了原州區中河、官廳等4個鄉鎮近2000余戶村民發展肉牛養殖業,戶均增收2300余元。
“富”口袋需先“富”腦袋
富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道路上,絕非玫瑰滿途。
合作社度過“創業初期”,技術、人才、管理等“瓶頸”問題接踵而至,單靠合作社理事會幾個人根本解決不了。201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致使100戶社員養殖的400多頭牛,在一周內被處理殆盡,讓剛剛看到致富希望的社員遭受滅頂之災。
痛定思痛,合作社理事會成員達成共識,只考慮“富”口袋的問題不行,必須讓社員的腦袋也“富”起來。他們主動與政府部門對接,原州區農培中心、農廣校頭營鎮石羊農民田間學校,原州區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示范點頭營鎮石羊村益農信息社等牌子,先后在合作社掛起來。
記者在該村蹲點采訪時,由原州區農牧局組織的精準扶貧人才肉牛養殖技術培訓班正在石羊農民田間學校舉辦。9時整,幾十里外的三營鎮甘溝村村民已整整齊齊坐在教室,講課的“大咖”中,就有馬萬武。
“我家的牛最近不喝水,咋辦?”
“這個簡單,給草料里加點鹽就成。”
“啥時給牛搭暖棚合適?”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說帶犢母牛,氣溫降到零下10攝氏度就得搭;其它也要視公母、肥瘦等具體情況定。”
在實際操作培訓時,面對養殖戶張小龍家的一頭牛,合作社理事馬買燕量過胸圍、體斜長后,用公式一算,利索地報出了體重:“464公斤。”
甘溝村村民張小兵嘖嘖稱奇:“都說合作社的女社員拿起針管能給牛打針,拎起卷尺能知牛體重,這次是親眼見識啦。”
“她們確實名不虛傳”,馬萬武說,“這幾年合作社有7名女社員通過函授,拿到寧夏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證。一些過去在生人面前說話都臉紅的婦女,如今能站在講臺上給他人傳授養殖技術。”
11月初,原州區農牧局組織合作社社員到陜西省戶縣甘亭鎮東韓村考察學習,晚上兩村村民搞聯歡,石羊村村民的才藝令對方刮目相看,東韓村干部一再問:“你們來的真是一幫養牛的?”
馬萬武笑著回答:“我們來的是一幫新型農民。”
今年,馬萬武的兒子馬思勇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馬萬武說,兒子將利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合作社社員依靠互聯網開拓市場,讓社員不再走傳統營銷之路。合作社今后發展空間很大,還應繼續擴大規模拉長產業鏈,搭建更便民惠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