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2/18 13:58:00 來源:廣西日報 閱讀數:
南嶺村隸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天等縣馱堪鄉,全村有11個自然屯1233戶4568人,其中貧困人口230戶830人,貧困發生率18.2%。全村總面積27130畝,其中石山面積占76%,耕地面積4830畝,人均耕地面積僅1.06畝,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甘蔗。2016年初筆者到南嶺村調研,提出發展肉牛養殖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思路。經過近兩年努力,南嶺村發展肉牛養殖成效顯著,目前南嶺村有310戶養牛960頭,產值520多萬元;其中126戶貧困戶養牛283頭,產值160多萬元,年人均增收2000元,實現了多重疊加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現代生態肉牛養殖做到了“有錢可圖”。南嶺村一直都有養牛傳統,但過去養牛只是為了耕地,經濟效益不明顯。筆者幫扶的貧困戶馮全炮在外地打工,妻子留守在家,經動員去年10月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買了2頭肉牛加入合作社養殖,今年10月賣掉凈賺1.2萬元,目前還存欄肉牛6頭,經濟效益可觀。現在越來越多的群眾堅信養牛能發家致富,他們認為“家養一頭牛,吃喝不用愁;家養兩頭牛,不把銀行求;家養三五頭,富得直流油”。
現代生態肉牛養殖改變了“人畜混居”。以前,南嶺村人畜混居現象較為普遍,群眾房屋底層是“畜牧局”,中間是“人事局”,上頂是“糧食局”,衛生和環境很成問題。發展生態肉牛養殖后,肉牛集中到養殖小區飼養、管理,不僅解決了人畜混居問題,而且通過“微生物+”生態養牛技術,降解肉牛排泄物,達到無臭味、少蚊蟲、零排放的效果,改善了人居環境。
現代生態肉牛養殖實現了“變廢為寶”。以前群眾都是把蔗葉燒了還田,如今把它們加工成飼料喂牛,讓蔗梢蔗葉變成了群眾養牛的“寶貝”。筆者了解到,南嶺村每年種植甘蔗2000畝、玉米2500畝,產生的蔗梢、蔗葉、玉米秸稈等達到6000噸,可以養殖1200頭肉牛,可極大提高秸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