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1/28 10:44:00 來源:黃山市人民政府 閱讀數:
黃山徽州區西溪南鎮竦塘村因養殖黃牛的戶數多、質量高、歷史長,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村”,牛肉不僅本地人買、外地人買,還端上了星級酒店的餐桌。竦塘小黃牛為啥這么“牛”?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百年歷史,竦塘的牛有“文化”。
竦塘村位于西溪南鎮西南部,金竺山麓,豐樂河畔,合銅黃高速穿村而過,與休寧縣萬安鎮交界,距離黃山高鐵北站約6.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竦塘,是歷史文化古村落,生態宜人,浸潤著豐富的文化典故,歷史上曾有“十里長街”“十二名景”之盛。徽商稱雄明清商界三百多年,竦塘村出過不少有名的徽商,這些有錢有文化的人回鄉辦學、鋪路修橋,生長在這樣的文化村,這兒的牛似乎也沾染了些許“文化”氣息。
金竺山地處黃山、白岳之間,屬黃山余脈,這兒的土壤、水質、氣候、環境適宜養殖,加上獨特的自然資源,孕育出不一樣的竦塘小黃牛。據65歲的村民胡周夏說,他家世世代代養牛,“我爺爺就是開牛行的,專門養牛、殺牛、賣牛,一代代傳下來,我們村養牛的歷史少說也有一百多年了。”在很多老人的印象里,至今還記得休寧萬安中學旁邊有一個耕牛市場,專門進行活牛交易,竦塘梧竺源和萬安相距不過十幾里地,“牛市”里交易的也多是竦塘黃牛。
據了解,竦塘村是我市小黃牛養殖數量最多的村,占全市小黃牛養殖總數的十分之一。全村1186戶,就有326戶家庭圈養有小黃牛,占全村總戶數的27.5%,目前在欄養殖小黃牛數量達到1018頭,是村中主導特色產業。胡周夏現在村里的黃牛養殖基地負責管理,他說村里養牛的人雖多,但之前都沒有規模,形不成規模也就談不上發展,后來村里先是成立了養牛合作社,現在又建了養殖基地,慢慢地走上規模化養殖,竦塘小黃牛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過眼識牛,養牛的人有“特長”。
一頭牛放在面前,只要用眼睛看一下,就能估出肉的重量,誤差只有一兩斤。幾十年的磨練,練就了竦塘養牛人神奇的“相牛眼”,牛輕牛重,牛好牛壞,一眼就能看準。
“到牛市上去買牛都不用過秤,憑的全是眼力。比如看一頭牛,估計能有200斤肉,按每斤30元成交,6000元把牛買走,要是看走了眼,就只能自己認虧了。”胡周夏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能過眼識牛,靠的就是自己多年來養牛、殺牛的經驗,村里但凡六七十歲的人都有相牛的本事,現在每次村里買牛都要帶上他們這些有“特長”的養牛人才放心,像祁門、歙縣、休寧等地還有人專門去竦塘跟他們學養牛的技術。
村民胡有力小時候就在生產隊放牛,2012年自家養了20多頭牛,年收入七八萬元,現在還養了15頭黃牛和2頭水牛。“每個月逢4逢9,萬安的牛市場就很紅火,半夜12點就開始賣活牛,幾百頭牛任你挑,等天亮再去就買不到了,我們都是戴著礦燈去買。這個月19號我才到市場買了2頭牛。”說起家鄉的牛,胡有力笑言“牛皮不是吹的”,“我們的牛不吃飼料,只吃自家種的稻草、玉米粉,口感好,肉質嫩,吃起來可香了。一般注水的牛肉燒起來黑黑的,這里的牛肉燒起來都是紅通通的,江西的牛販子還要到我們這兒買小牛呢。”胡有力說一頭小牛要養個三四年才能出欄,中秋節前后賣了6頭,都是市區、浙江、宣城、江蘇等地來預定的,銷售價每斤40元,活牛現殺,人家買的也放心。
養牛致富,這個產業有奔頭。
“上世紀90年代牛肉賣20元一斤,現在價格都翻了一番,賣一頭牛可以賺4000元左右,光養牛這一塊我們家年收入可達三四萬元,有的人家高的可達七八萬甚至十幾萬元。”68歲的孫忠義也是位養牛好手,他告訴記者,多的時候一家養五六十頭牛,一到春節牛肉就吃香了。
大力發展黃牛規模化養殖不僅是加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實現由粗放經營的自然經濟型農業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型的現代農業轉變的需要。竦塘村立足資源優勢,把培育和壯大小黃牛特色養殖優勢產業作為扶持的重點,在產業項目實施中做好布局規劃,配套產業扶貧資金,大力發展小黃牛特色產業,以產業化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
去年在慶下自然村建成一個黃牛養殖示范基地,基地內設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牛場,今年該村申報的兩批小黃牛養殖扶貧項目已完成采購,在欄黃牛55頭,由村委會統一飼養管理,目前已度過適應期,長勢良好。根據養殖情況,計劃年底銷售40-50頭,預計收益10萬元左右。駐村扶貧專干方寧介紹說,該項目收入將循環用于發展生態黃牛養殖,示范帶動更多農戶投入到黃牛養殖產業中來,提供技術支持和“寄養”服務,逐步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竦塘村黃牛養殖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此外,該項目收益部分的20%將持續用于貧困戶脫貧。
58歲的黃來有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黃牛養殖基地投入使用后,村里聘請他來基地負責黃牛的日常飼養,一年付他2萬余元的工資,他感覺比以前打零工強多了,“打工還不是天天有活干,在基地養牛至少收入有保障。”該村還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對貧困戶養牛給予2000元的補助,73歲的胡錦發就享受了這項政策,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和個人意愿,村里為他申請了特色養殖扶貧到戶項目,“以前做農,收入不太好,現在政府支持我養牛,收入增加了,還給我們補貼2000元,一頭小牛也能賣個2000多元。”牽著黃牛的胡錦發笑著說。為滿足更多的貧困戶和有養殖意愿的農戶發展養牛,該村黃牛養殖基地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牛場建成后可承載200頭黃牛的養殖量。整個項目將帶動周邊一大批農民致富,其中受益貧困戶達60戶。同時也能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將更加有力地促進該村特色養殖業發展。
竦塘村黨支部書記汪文廣心里也有很多想法,“年前基地還要買一批牛,明年將做大牛產業,將其作為村集體經濟的增長點。再投入200多萬元建設800平方米的冷凍庫,目前正在招標;下一步還計劃延伸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注冊‘竦塘小黃牛’商標,把竦塘小黃牛品牌化,促進村里小黃牛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讓老百姓增收。”
振興鄉村離不開產業支撐,認準竦塘小黃牛這個點,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全力推動該村特色養殖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在穩步脫貧的同時,帶領村民朝著致富奔小康的大方向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