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0/11 15:35:00 來源:鳳凰網 閱讀數:
“老秦,你為什么要搞扶貧?”每當有人這樣問秦玉峰時,他就講述發生在身邊的一個故事:張金英是東阿縣向陽紅黑毛驢養殖場的工人,原來是附近村的貧困戶,丈夫不幸患了肺癌,為了治病,欠下十幾萬元外債。老秦知道后,就讓人安排她到養驢場打工,靠她的勤勞每天收入50元。2017年6月夫婦二人領到3600元驢駒補貼和8500元分紅,零工收入達到8600元。
在秦玉峰看來,扶貧體現的是社會責任與共識,不能把扶貧當成投資,搞扶貧更不是做生意。
為了讓毛驢產業惠及更多更廣大地區的人民群眾,2000年以來,他和同事們每年200多天在外奔波,走遍了東北、西北、西南等偏遠地區和高原山區,每年十余次深入最偏僻和貧瘠的地區,從40多度的夏天到零下30多度的冬天,從海拔2700米的草場到水流湍急的伊犁河小島牧場……
黑毛驢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他頭上的黑發卻越來越少。每當他奔赴最貧困的地方看望員工和養殖戶時,他都覺得,在他們身上,也有一種“驢的精神”。《我愛那如此溫柔的驢子》——在法國詩人耶麥的這首詩中,最打動老秦的,是這句:
它還載著窮人們
和滿裝著燕麥的袋子
在老秦看來,正是這些驢子,載著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