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6/26 8:46:00 來源:湖南日報 閱讀數:
湖南是農業大省,也是畜禽養殖大省,生豬年出欄量穩居全國前三,牛羊、家禽出欄(籠)量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我省按照協調、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堅持保供給促增收與保環境護生態兩手抓,著力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功探索出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三大方向十種模式,有力促進了符合省情的畜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
一是先行謀劃。瞄準現代畜牧業強省目標,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從區域布局、養殖方式、技術集成、政策保障等方面,確立了畜牧業綠色發展的長遠規劃和政策措施。瞄準標準化規模健康養殖目標,結合“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百片千園萬名”科技興農工程建設,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累計創建*示范場211家、省級示范場619家。瞄準綠色生態環保養殖目標,出臺了《湖南省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規定》,加快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設施改造,完成3.2萬個規模養殖場治污設施升級改造,全省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69%;出臺了《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實施意見》,以生豬調出大縣、畜禽養殖大縣為重點,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并探索形成了“病死動物+工業油脂+肉骨粉+黑水虻+有機肥+特種水產”的技術路徑。到2018年,全省將基本建成覆蓋所有養殖大縣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和鄉鎮收集點。
二是大力轉型。重點抓好了“退”“進”結合。“退”:完成了新一輪畜禽養殖布局調整,依法科學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推動規模養殖由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長株潭地區、洞庭湖區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湘南湘西等山丘區轉移;扎實推進水網地區養殖環境整治行動,先后實施了“湘江保護與治理一號重點工程”“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五大行動”“大中型水庫養殖污染治理”等環境整治行動;推動畜禽養殖與環境容量相匹配,近3年禁養區共退出規模養殖場9165個,退養欄舍面積349.57萬平方米。“進”:主要是在“轉”“建”“引”上下功夫。“轉”,即支持禁養區有條件的退養戶異地搬遷,轉移到適養區“重起爐灶”發展生產;“建”,即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協會+規模養殖戶”等聯接形式,引導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的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和農牧結合的家庭農場,促進畜牧生產集約化、規范化;“引”,即積極引進養殖水平高、效益好、抗風險能力強的國內大型養殖企業,助推我省畜禽養殖轉型升級。目前,溫氏、正大、中糧、正邦等“領軍型”養殖企業紛紛進駐我省,預計溫氏集團到2019年底在我省年產能將達到600萬頭以上,占全省十分之一左右。一“退”一“進”,妥善處理了淘汰落后產能與推動轉型升級的關系,全省畜禽養殖實現了“布局調優”“生態轉好”“產量不減”的目標。
三是多途推進。按照種養平衡、農牧配套的原則,各地根據不同的土地條件、技術水平等,因地施策,探索出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四種途徑。一是糞污資源化利用。圍繞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目標,集成堆肥還田、水肥一體化、有機肥加工等十種模式,實現養殖廢棄物降污和再生資源利用。二是工廠化加工有機肥。近年來,全省新建有機肥加工廠73家,年產商品有機肥1181萬噸,年資源化利用糞污2400萬噸;全省已有4000多家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年產沼氣5.2億立方米、年發電11億千瓦時。三是生態種養消納。全省生態小農莊發展到2.1萬個,就近就地消納糞污的土地面積近240萬畝。四是社會化服務處理糞污。針對糞污無法自行處理的中小養殖場,建立“養殖企業付費處理+政府補貼能源化或肥料化利用+種植企業付費購買有機肥”機制,鼓勵第三方提供糞污收儲運、沼氣發酵或好氧堆肥集中處理等有償服務,促進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四是加大投入。省財政逐年大幅增加養殖污染治理、畜禽退養補助、現代畜禽養殖示范園建設等預算投入,并整合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等財政專項資金,統籌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規模養殖場治污設施改造,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積極支持開展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近3年共投入畜禽糞污治理和養殖場標準化升級改造資金近20億元。支持采用PPP方式建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代畜牧業建設。運用貸款貼息、信用擔保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貸款。通過財政獎、社會投、金融扶,保障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