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6/1 9:31: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閱讀數:
去年,國家對實行了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進行調整,玉米價格出現大幅下調。日前記者來到黑龍江省玉米主產區、全國產糧大縣林甸,在農家地頭、牧場車間、專業合作社,尋“良方”、求“解藥”。采訪中看到,這里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種植業結構、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一幅嶄新的“春耕圖”正在繪就。
調結構牽住“牛鼻子”
林甸耕地多、草原多,生態環境優良,發展乳業優勢獨具。走通富路,就要牽住“牛鼻子”帶動農業結構大調整。
地處新生村的綠源畜牧業有限公司5000頭奶牛養殖項目區,投資1.23億元的擠奶平臺、青貯窖、精料庫、糞污氧化塘等設施一應俱全,從烏拉圭進口的3000多頭荷斯坦奶牛,月產鮮奶1200噸。場長關英杰告訴記者,去年共收儲9000畝青貯飼料,畝均收購價650元,農民每畝獲純利350元;地產5000畝羊草,也被一收而空。今年已下完訂單,收購青貯1.2萬畝、3萬噸。企業雇傭了80多名當地農民,人均月收入3000元。
近年來,林甸把奶牛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助推劑”和“主力軍”,走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縣政府千方百計做好市場管控大文章,產銷緊密對接,政企協調順暢,鮮奶收購價連續多年保持全國最高,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投資,奶牛業“牛氣沖天”。位于四合鄉永合村的大慶潤琦奶牛養殖莊園,2200頭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高價引進的荷斯坦奶牛已入欄,1200頭智利奶牛即將入欄。5100頭奶牛養殖項目投資2億元,所需3萬噸青貯全部來自合作社,僅此一項,社員每家就增收8000元,比原來種玉米收入翻了一番。吸納110名農民就業,人均年收入3萬元。
林甸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于府君介紹,乳業產業鏈條完整而致密,已占據林甸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今年,奶牛業帶動青貯種植面積達18萬畝。同時,牧源牧業200萬頭生豬養殖、樂爾兔業年1000萬只肉兔加工等多元牧業項目,正在加速農業結構調整。
林甸縣副縣長趙錫貴說:“全力推進優質奶牛繁育、優質奶源、高端液態奶三大基地建設,林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過最高一道坎,是林甸調整農業結構的*手筆。”
“組合拳”爭種“花花田”
林甸縣東興鄉玉米種植一直是“一柱擎天”,近年通過“旱改水”,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甜頭、跟上了勢頭。今年,該鄉又新增水田2萬畝,共落靠水稻種植面積25.5萬畝,占全鄉播種面積的55。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全鄉發展水稻專業村6個,耕地3萬畝的東興村更是“一稻到底”,吸引6家水稻加工廠落戶,2016年把地產12萬噸水稻全部“吃”掉還沒“飽”。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調整越早就越得實惠。”61歲的東興村一屯屯長梁志加告訴記者,去年他家種的230畝水田凈收入20多萬元,畝均收益是玉米的3倍多,就連包地都比種旱田每畝多收入300元。一位鄉領導介紹,東興鄉是鹽堿地,五年四澇。通過“旱改水”、“以稻治澇”,去年農業遭災,全鄉農民人均收入反倒比2015年增加了2800元。
按照縣政府提出的種植業“五增一減”調整方案,宏偉鄉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蔬菜經濟。副鄉長馮承武說,今年全鄉種植蔬菜2萬畝,較去年增加近60,占耕地面積的20左右,雜糧雜豆增加到4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大大縮減。林甸縣農業局局長梁巖提供了一組數據表明,近三年來,全縣“旱改水”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推進,今年已達34萬多畝;今年,大豆、雜糧雜豆、青貯、果菜、鮮食玉米和美葵、燕麥、漢麻等稀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近69萬畝,加上水稻,“花花田”的種植面積占全縣播種面積近45,一年就減少玉米種植面積41萬畝,正在邁過種植業結構調整這道坎。
培養“領頭人”合作組織“挑大梁”
林甸縣政府主動創造條件,精心帶出一支經驗豐富、敢想敢干、謀事成事的農村經濟“領頭人”隊伍。
林甸潤琦集團建有農機、果蔬、水稻、玉米四個合作社。果蔬合作社以每畝600元的“祖宗價”租賃了農民5000畝耕地,搭建起互聯、物聯、電商一體化平臺。每棟占地2畝的現代化棚室,年純利潤平均達2萬元。玉米合作社覆蓋3.3萬畝耕地,70多完成替代和升級,正在籌建加工廠,明年新上鮮食玉米種植和加工項目。集團副總郭喜峰說:“這樣一來,玉米合作社2.9萬畝旱田就全部調整、優化到位了。”
與潤琦不同,漁谷香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逆勢而上,大打玉米牌。“我們的玉米高產、優質、高價。實測畝產2300斤,全部采用非轉基因優質種子,一斤賣到1.5元多還被搶購。”理事長王正義告訴記者,合作社覆蓋林甸種植戶1300戶、耕地1.3萬多畝,不僅有高價訂單“護航”、每斤分紅2分錢,還額外有累加分紅。開設了加工坊,生產精制玉米高筋粉、黃金米、珍珠米、玉米筋絲等4大類、17種系列產品,就地增值10倍,正在鋪開連鎖店。
林甸縣農業局經管站站長胡先亮介紹,全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社280家,每家帶動農戶少的也有100戶以上。領頭的或是農村能人,或是涉農企業負責人,代表農民定大事、闖市場、提質效,跨過了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市場適應能力這道坎。政府“打旗”、合作社“沖鋒”,帶領農民從種得好向賣得好、從追求產量向追求效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