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5/23 10:17:00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閱讀數:
甘蔗、玉米秸稈加入微生物加工成牛飼料養牛;牛糞一部分發酵變成有機肥種牧草、甘蔗和玉米,一部分曬干后作為基肥種植蘑菇;蘑菇采摘后廢棄的菌棒制成肥又用來種牧草、甘蔗和玉米……
寧明縣通過肉牛養殖產業“刺激”甘蔗、牧草和磨菇種植,形成以生態肉牛養殖為中心的循環型產業。目前,全縣肉牛存欄4.3萬頭,引進龍頭企業10家,規模養殖場(合作社)51個,完成牧草種植6500多畝,覆蓋4300多貧困戶。
糧草豐足 “牛勢”沖天
“我們發展肉牛養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縣大量的甘蔗尾葉、玉米及其他農作物秸稈可提供豐富而廉價的飼料。”寧明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既是全國蔗糖生產基地縣,又是廣西農業大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70萬畝,年產原料蔗近300萬噸、甘蔗尾葉50萬噸;玉米及其他農作物秸稈8萬噸。
為進一步擴大肉牛養殖飼料來源和渠道,該縣將甘蔗種植和牧草種植兩手抓,對全長142公里的明江兩岸30米范圍內共1.38萬畝灘涂、荒地進行清理,專門種植牧草。
出臺優惠政策,刺激牧草種植和飼草料加工產業的發展。凡在沿明江兩岸30米內種植牧草的給予每年每畝500元補貼;在荒山荒坡種植牧草或構樹的給予每年每畝300元補貼;對縣域內年收購、加工牛羊飼草料1萬噸以上的規模飼料加工企業、合作社給予每噸20元的補貼。
目前,全縣完成牧草種植6500多畝,而通過“肉牛養殖+甘蔗種植/牧草種植/磨菇培育/產品加工”的模式,帶動了生態養殖、循環經濟和屠宰、深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養牛龍頭企業已達10家,規模飼料加工企業2家、牧草生產企業1家。
政策支持 信心滿滿
養牛需要資金,錢從哪來?寧明縣通過政府引導成立縣農投公司,以其為融資平臺,對貧困戶小額信貸、產業扶貧資金進行整合,解決資金問題。縣農投公司再用這些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或養牛專業合作社,參與牛舍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對其實施管理。目前,全縣龍頭企業已累計投入養牛產業資金3800萬元,金融信貸支農投入2.15億元。
同時,出臺系列扶持政策,鼓勵群眾養牛,推動養牛產業發展。對基礎母牛見仔補母1000元/頭,引進良種種牛補貼5000元/頭;對獲得市級、區級、*的養牛龍頭企業給予10-30萬元的補貼;對于獲得自治區或國家標準化示范場的肉牛養殖企業分別給予10萬、20萬元獎勵;對從事養殖類家庭農場,年出欄肉牛50頭以上(或產值20萬元以上),且被評為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的,給予5萬元獎勵;對注冊會員14戶以上,年產值達140萬元以上的養牛合作社,給予10萬元獎勵;對縣域內向銀行貸款全額用于養牛業發展的業主給予利息100補貼。
“有資金保障,有政策支撐,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和環境,全縣的養牛業越來越‘牛’了。”一家養牛企業的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企業帶動 農戶增收
通過“縣農投公司+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以公司為紐帶,帶動群眾走產業化道路。貧困戶以簽約貸款5萬元入股分紅或領養、放養、托養、寄養等多種方式,參與肉牛養殖。
寧明縣農投公司引進旭超公司,建立旭超養牛基地。基地以養殖母牛為主,然后繁育小牛給貧困戶群眾領養,公司按照市場價把增值部分返還給農戶;同時,該公司與廣西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由其派出專門的技術管理團隊進駐基地,負責提供技術服務和疫病防治,降低養殖風險。目前,基地年出欄率預計達到6000頭。
該縣明江鎮引進的金德公司,已建成牛舍8棟,通過“公司+ 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年計劃養種牛1500頭。據了解,該公司除每年給貧困戶8保底分紅外,入股貧困戶還可以出租土地給公司種植牧草,或者到公司務工獲得勞務報酬。
目前,寧明縣13個鄉鎮、3個華僑農場都已建立生態養殖小區;149個行政村建立生態養殖點,每個養殖點都配備1名肉牛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形成“兩位一體”的養殖網絡,4300多戶貧困戶與龍頭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縣農投公司作為融資平臺,有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有基地示范,貧困戶心里有了底。”自治區扶貧辦對寧明縣養肉牛,推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做法給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