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5/19 9:43:00 來源:梅州日報 閱讀數:
城東鎮上坑村是梅縣區有名的養兔村,現存欄母兔2000多只,年出欄肉兔10萬只,銷售額超過400萬元。但養兔業并非上坑村的傳統優勢產業。上坑村從不成規模、零星養殖到規模養兔、成為遠近聞名的養兔村,養兔帶頭人郭旺明功不可沒。
“以前我們村規模養兔的不多,但現在養兔的共有13戶,其中最早大規模養殖的就是郭旺明。我們是看到他在養肉兔致富后,才逐漸加入養兔行列的。”上坑村村民阿勇說,以前他對養兔一竅不通,是郭旺明在養殖后琢磨出各種養殖方法與他們分享。如今,他靠養兔每年能增收五六萬元。
對于郭旺明來說,如何養兔、如何發展養兔事業,花費了很多心血。“2008年,我回到村里謀發展,在前期了解到上坑村臨近三鳥批發市場,且當時肉兔價格好,供不應求,所以就想到了養殖肉兔。肉兔投資少,繁殖周期短,第一批養了10多只,開始琢磨養兔技巧,心里有底后,就養了幾百只,那一年賺了一萬多元。”郭旺明說。
有了養兔的“第一桶金”后,郭旺明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但他也隨之遇到一些問題,出現兔子生病損失了數百只的情況。“兔子易生各種病,尤其是梅雨季節,斷奶不到一個月的小兔子更易染病。傳統治療方法是給兔子喂藥、打針,可這也會陷入吃藥病好、停藥死亡的怪圈。所以要規模養兔,不掌握科學養殖方法、不創新喂養方式是不行的。”他看到其他地區把益生菌應用在養豬、養雞上的新聞,馬上想到將益生菌運用到養兔上。他一邊和梅縣區畜牧局技術人員討論益生菌應用方法,一邊從外地購買菌種進行培育,培育好后用來喂兔子,同時也在欄舍進行噴灑。一段時間后,郭旺明發現肉兔患病率明顯下降。在克服養殖難關后,他又琢磨將兔子排泄物利用起來。“傳統兔籠會讓兔子各種排泄物混合在一起,沒人愿收,后來我自己改造籠子,糞、尿分離,這樣兔糞就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郭旺明說,他自己現存欄約有4000只兔子,每年僅賣兔糞就能賺5萬元。
從2009年開始規模養殖到現在,郭旺明養兔事業逐步壯大,而村民們也從郭旺明的養兔事業中看到了“錢”途,紛紛向他討教并加入養兔行列。郭旺明也帶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向農戶們提供技術指導,為農戶們統一購買種兔、草料,噴灑益生菌等,保證養兔質量。在帶動部分村民共同養兔增收后,現在他還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將養兔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