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6 10:31:00 來源:三亞日報 閱讀數:
羅蓬的精準脫貧衍生的正向疊加效應正在發酵,不僅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踏上致富路,原本不是貧困戶的村民也卯足了干勁,大力發展生產,走上致富路。羅蓬村委會草蓬小組村民羅學忠就是村民中的典型代表。“想要致富,關鍵是自己要站起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了這個信念,羅學忠比從前更為努力,與人合伙嘗試養殖1000多只山泉鵝。在不斷探索中,羅學忠走上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致富路。
“不是貧困戶的我更不能拖后腿”
四周青山環翠,屋后山雞鳴叫,檳榔環繞。這就是羅學忠的家。
“為了供兩個孩子讀大學,家里沒有多少存款。”羅學忠說,從前,家里主要靠種植幾畝水田和檳榔,沒有啟動資金、沒有勞動力,夫妻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當時的羅學忠認為,只要一家人不挨餓,孩子能讀書,就心滿意足了。但自從精準扶貧走進羅蓬后,羅學忠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剛開始,看到貧困戶得到雞苗、豬苗等物資時,他心里有點嫉妒、羨慕。但他也理解:“大多村民并不富裕,羅蓬的14戶困難戶和7戶鞏固提升戶家庭情況確實異常艱難,特別需要靠政府幫一把。”他說,一個村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只要有一個人脫貧,大家都應該感到高興。想通的他繼而轉變觀念:跟貧困戶不比“輸血”比“造血” 。“現在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不是貧困戶的我就更不能掉隊,拖羅蓬的后腿了”。
很快,羅學忠擴大檳榔樹的種植規模。他說,目前檳榔收購價每斤5元左右,因為種植檳榔技術好,家里掛果的檳榔有幾千斤。
成功養殖山泉鵝踏上致富路
光擴大檳榔的養殖規模還不夠。看到貧困戶紛紛脫貧踏上致富路,他致富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在貧困戶的脫貧經驗中,羅學忠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致富路。“門前屋后有池塘,有檳榔林,養雞的人太多,不如養鵝試試看?”于是,他大膽嘗試養鵝。能吃苦耐勞,又肯鉆研,羅學忠很快成為養鵝領域的行家里手。
養殖的鵝,最怕滯銷。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只有保證鵝的品質,才能找到銷路。如何保證鵝的品質?羅學忠漸漸摸索出一條養殖鵝的“秘方”:引流山上的山泉水到池塘,鵝苗吃的飼料都是玉米還有羅蓬特有的青草。另外,堅持散養,且必須養足5個月才出欄。就這樣,羅學忠的鵝漸漸有了口碑,剛開始養的100多只鵝很快被購買完畢。
栽得梧桐樹,迎來金鳳凰。首批山泉鵝養殖成功后,三亞惠農東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吉立斌主動與羅學忠合作,2016年上半年,兩人合伙在羅學忠的家養了1000多只鵝。吉立斌提供鵝苗,羅學忠負責提供場地。
致富路上要多思多想。在養殖山泉鵝過程中,羅學忠發現,強壯的鵝常欺負瘦弱的鵝。為此,羅學忠特地將鵝群分開養殖。有的放在池塘里游弋、有的在檳榔林里覓食,還有一部分鵝在池塘邊上的地里輪流散養。養殖好的每只鵝平均重量約9斤,每斤市場售價約20元。如今,中廖、紅花等多個村的村民都主動上門認購,許多的農家樂都定向下訂單。
成功養鵝大大改善了羅學忠的家庭情況。采訪中,他指著檳榔樹下一棟老舊的紅磚房說,一家人在這老舊的紅磚房里蝸居了幾十年。幾年前,自己在距離紅磚房不遠處蓋了一棟房子,但因沒有錢,房子遲遲沒有蓋好。這兩年,種檳榔、養鵝賺了錢,他不僅將停工擱淺的房子蓋好了,還蓋了三層樓的小洋房。等子女回家,一家人就可以在新房里過個團圓年。
元旦期間,吉陽區委書記陳躍專程到羅學忠家考察,鼓勵他繼續發展養鵝產業,發揮“領頭雁”的帶頭作用,將山泉鵝打造成為羅蓬的品牌,打造成為優勢特色產業,助推羅蓬美麗鄉村建設。
羅學忠說,政府的幫扶只是給貧困戶鋪路。想要致富,還是得靠自己。自力更生,才是永久致富的源泉。他憧憬著搭上美麗鄉村快車,讓整村共同踏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