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色-国产在线观看一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色老板在线影院

歡迎來到 畜牧家禽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鄭重申明 | VIP服務 | 加入收藏 | 網址導航 | 農業網

畜牧家禽網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動態 >  青海曲麻萊縣:何以重振畜牧雄風

青海曲麻萊縣:何以重振畜牧雄風

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5/26 10:01:00 來源:青海日報 閱讀數:

  牲畜存欄達到45.5萬頭(只),出欄率達到30%;新培育出84個畜牧業合作組織;牧戶年均收入增加500多元;建成西北規模*的芫根種植基地;成功舉辦全省生態畜牧業現場觀摩會;“扎什加羊”品種通過國家農業部品牌認證……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這幾年生態畜牧業快速發展,猶如一支離弦之箭,令人眼前一亮。

  牧民熱議、網媒聚焦、上層關注……2015年9月省委書記駱惠寧在玉樹調研時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子,在壯大提升生態農牧、旅游文化、商貿物流、民族特色加工等傳統產業的同時,著力研究抓好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組織模式的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他還指出玉樹州各級黨委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發展綠色經濟。

  連日來,記者沿著昔日百萬牲畜大縣曲麻萊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足印,走草場,放牧戶,進帳篷,聽民聲;切身感受生態畜牧業逐漸大放異彩、高歌猛進、“畜”勢勃發的新景象。

  良性循環:治理“黑土灘”保護“金草地”

  “十年一大災、五年一中災,年年有小災”、“家有錢財萬貫,帶毛的一律不算”,形象地說明了傳統畜牧業“夏壯秋肥,冬瘦春死”這一惡性循環現象。

  曲麻萊縣地處偏遠,是純牧業縣,有限的可利用草場資源嚴重制約著高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就得遠程調運飼草料,進入“遠水解近渴”的被動防災困境。為主動防災同時有效抑制牲畜減緩草畜矛盾,曲麻萊縣首次嘗試在縣域內部分海拔3900米至4400米破壞嚴重的黑土灘實施了芫根、燕麥試種植項目,并獲得了成功,為飼草料加工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2015年9月,一個集種植、加工、儲備、銷售為一體的飼草料(芫根)加工基地近日在曲麻萊縣約改鎮建成并投入使用,這也是玉樹州建成的首個較完善的飼草料加工基地,基地擁有日產100噸生產線一條,設備19臺(套)、日產50噸生產線一條,設備18臺(套),輔助設備7臺(套)。基地引入現代企業運行制度,形成“公司+基地+牧戶”及“訂單農業”的運行模式,由企業法人集中連片種植的高產高效機制。另一種是由分散牧戶的圈窩地進行種植的運行模式,努力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

  草原檢測部門測算,按照曲麻萊縣自然草場每0.06公頃產量90公斤,70%草場利用率計算,約4.5公頃鮮草種植面積可以滿足一頭牛一年的食草供給,同時,根據0.06公頃草場產2835公斤芫根計算,約0.14公頃芫根種植面積可以滿足一頭牛單位的年供給。以此推算,0.06公頃芫根種植面積可保護2.26公頃的自然草場。

  人勤春來早,農時催人,時不我待。今年曲麻萊縣繼續加大芫根、燕麥種植面積,從先前實驗的66公頃增加到666公頃,還與臨近的稱多縣、玉樹市進行協商洽談,異地種植1000公頃,從根本上將原來的傳統游牧向舍飼集約化生產方式轉變。

  多元發展:經營生產和脫貧攻堅實現“雙贏”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楚瑪爾河上時,曲麻河鄉昂拉村的牧民江巴次成一大早就忙開了。他把去年縣畜牧局無償撥發的芫根飼草顆粒填到合作社近200多頭牦牛的食槽中,一直到中午,忙得他連歇歇腳、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盡管如此勞累,但江巴次成每天還是樂得合不攏嘴,因為自己的錢袋子正在靠這些牛而鼓起來。

  “我們牧民想法很簡單,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服誰。”江巴次成的話語簡單樸實,卻說出了一個道理,牧民群眾的腰包有沒有鼓起來?生產方式有沒有提高?生活質量有沒有提高?就是生態畜牧業發展與否的最有力說明。

  按照劃區輪牧、合理載畜的發展理念,曲麻萊縣最先成立了葉格鄉紅旗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在這個合作社近9300多公頃的草場上,2400只牛羊零零散散的點綴著,如同灑落的珍珠一樣。

  曲麻萊縣畜牧林業科技局負責人給記者看了一下合作社的成果,自2012年推行股份制以來,合作社四年來純收入達到85萬元多,人均收入從3600元提高到了近5000元,同時還建立了規模為840平方米的肉食品風干基地,連續3年生產風干牛肉61000噸,累計銷售額達120萬元,收利近28萬元,社員們對發展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信心十足。

  在約改鎮格青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新創建了能人代管的“藏迪模式”。“藏迪”特指格青村一座山,意為“聚寶盆”,這一模式已經成為該村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的代名詞,就是把區域牧民的資源作為基點,注重典型效應,優勢互補,通過能人代管形式整合牛羊,簽訂托管協議,實行按股份利,將富裕?勞動力多渠道投入增收的發展方向中。

  脫貧攻堅需要“扶”,更要自力更生。科學的養殖加管理,扶貧產業專項資金購置牲畜、租賃草場,當初購置的200頭牛和300只羊,如今已經發展到700多頭牛和500多只羊,牧戶分紅達到每年每戶20萬元,336戶貧困家庭增收600元左右。麻多鄉郭洋村扶貧開發工作中這一成功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郭洋模式”成績喜人,深得牧民群眾認可。“郭洋模式”目前已經推行到了周圍16個行政村。

  向典范“問津”,向能手“取經”,截至目前,曲麻萊縣共成立、培育和自發組建了84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組織,每個合作組織平均參與牧戶25戶,120人,牲畜存欄約650個牛單位,年經營效益達40萬元。

  品牌效應:特色產業“大”“強”“實”

  位于約改鎮黃河路的雪蓮有限責任公司借助全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東風”,將凍干牦牛肉、牦牛乳制品、風味牛肉干、蕨麻、牧家面等綠色產品精加工銷售做的“風生水起”,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的公司,有大型1600噸冷藏庫1間、300噸冷藏庫4間、600平方米屠宰車間2間,現有員工75人,基本都是當地農牧民。

  “還是這個牌子的風干肉最地道。”通過大力挖掘青藏高原牦牛肉天然無污染的原料潛質,公司開發研制的“雪蓮”牌風干牦牛肉深受牧民群眾喜愛,目前年產量達到20000公斤以上,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之一,其產品主要銷往州內各市(縣),并計劃在省內及周邊藏區建立營銷網點。

  黃河良種繁育基地利用得天獨厚的良種資源優勢,加大對高原牦牛F1、F2代種公牛的繁育力度,基地每年向全省供應種公牛1000頭左右,并在高原牦牛相對集中的曲麻河、麻多、葉格三鄉成立高原牦牛繁育核心群,對淘汰花色種牛的牧戶按照1:1的比例進行鼓勵與扶持,近三年累計完成近4000頭高原牦牛種公牛供給任務。同時,加大扎什加羊品牌宣傳和資金投入力度,斥資200萬元建立面積為8000公頃的扎什加種羊場繁育基地3個,共培育出藏系綿羊近1500只,在全省種畜市場贏得良好口碑,因品牌效應,環湖地區的牧戶已自發組織與本地牧戶簽訂采購協議。

  千秋大業,實干為基;宏偉藍圖,落實為要。一件件牧民增收的事實、一樁樁牧業增產的喜事、一幅幅牧區穩定發展的藍圖、一張張致富的幸福笑臉,使記者深切感受到,曲麻萊縣不遺余力推進牧業轉型發展,重振畜牧雄風的可喜變化。

  三點啟示

  從各級政府部門的“軍令狀”,到各生態畜牧業合作組織的“功勞簿”,再到各經營牧戶的“增收賬”,曲麻萊縣不遺余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各種積極實踐,都給我們以啟示與借鑒。

  啟示一:處理好“傳統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創新發展是做好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關鍵。

  發展生態畜牧業一直在做,為什么有的地方做不好,自然環境約束、草場退化嚴重、有機認證步伐緩慢、產銷鏈銜接不夠等原因,一直不被牧民群眾所接受,發展經常是“兩頭熱,中間冷”,關鍵是創新發展做得不夠。

  集中領導、整合項目、集中力量,群策群力發展的創新方法使生態畜牧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曲麻萊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傳統畜牧業“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創新草原生態保護、建立農牧業經營主體、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草畜聯動、多元服務產業,還專門成立了曲麻萊縣草地生態畜牧業促進協會……

  辦法總比困難多,實踐證明,創新發展方法勢必推進生態畜牧業有序發展。一條地域特色鮮明、利于示范推廣、政策體系配套、管理機制靈活,富有曲麻萊特色的有機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正在鋪就。

  啟示二:處理好“一次觀摩”和“百年行動”的關系,建立長效機制是做好生態畜牧業發展的保障。

  去年7月全省草地生態畜牧業現場觀摩會上,無論是重牧抓產的自覺性,生態畜牧業合作組織的創新性,還是經營體制的因地制宜性,或是半舍飼反哺的可持續性,都贏得一致好評。曲麻萊借此更加致力“畜”勢待發,不僅決心以“再出發”的精神重振畜牧業這一支柱產業展,而且在第一時間要緊緊圍繞牧民最關心、最現實、最持續化的利益生計問題。

  在曲麻萊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實際工作中,各地都堅持“有多少力,辦多少事”、“不搞形式主義和政績工程,不搞開頭拍腦袋,中間拍胸脯,過后拍屁股的事情”,全縣以上率下,不遺余力促使畜牧業發展轉型。

  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啟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地位更加突出,曲麻萊縣在生態畜牧業發展道路上,以“生態立縣”的理念堅持做實每一件事情。搞生態畜牧業的“政績”沒有搞工業、城建那么“耀眼”,時間長、來得慢,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但要安定民心,持續發展,就得持之以恒地做好生態畜牧業發展這一“百年行動”,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啟示三:處理好“政策幫扶”與“自力更生”的關系,培養經營主體意識是做好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根本。

  做好生態畜牧業發展,不僅要靠黨的“三農三牧”政策,還要發揮廣大牧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建設有機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最根本的效應就是宣傳牧民、發動牧民、引導牧民,調動牧民群眾參與生態畜牧業發展的積極性,牢固樹立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觀念,自力更生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成為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新型牧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曲麻萊縣生態畜牧業發展證明,事關牧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牧民群眾都愿意積極參與進來,“等、靠、要”轉化為“傳、幫、帶”,牧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牧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增強了,涉及草場流轉的問題,草畜矛盾的問題,甚至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建設有機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等戰略發展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兩個“百萬”暖民心

  一場大雪過后,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草原上,一群群牛羊悠閑漫步,破冰而流的河水吟唱著春天的序曲。

  聯點幫扶多秀村的干部尕松尼瑪駐足望著四周的積雪,心里吹進一絲甜潤的暖風:今年草場土壤墑情好,生態畜牧業發展又是一個好年景啊!

  多秀村是曲麻萊縣委宣傳部的聯點幫扶點,全村308戶960多人,可利用草場達6萬多公頃,雖然全村三個社都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但因為規模小,貧困人口多,一直都形不成氣候。

  聯點幫扶有實招,兩個“百萬”暖民心。自去年來,多秀村因曲麻萊縣宣傳部聯點幫扶的“雙百萬”幫扶機制,悄悄發生著改變。

  “當初購置的近800只生產綿羊,如今已經壯大超過1000多只了,根據生產協議共給貧困牧戶發放綿羊達300多只,如果按市場價計算,目前多秀村的村集體牧場牲畜資產已超過預定的100萬元的目標。”

  多秀村“第一書記”尕松尼瑪自豪的跟記者介紹說,這第一個“百萬”就是通過整合整村推進和博愛家園項目資金100多萬元,為全村購置生產綿羊,幫扶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村黨支部的嚴格管理下,生產效益跟滾雪球一樣,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

  第二個“百萬”,就是在“陽光基金”的基礎上,通過捆綁扶貧互助貸款、村級幫扶資金等近100萬元專門用于該村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和扶貧救助工作。按照一社一模式,一戶一方案,縣委宣傳部還實行“聯村、包戶、盯人”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實施“一對一”、“多對一”的幫扶,確保全村每個貧困戶都有政策關心、干部幫扶,堅持不脫貧不脫鉤,有效促進貧困村摘帽、貧困戶脫貧。

  多秀村二社副社長尕松多杰對于第二個“百萬”深有感觸,他是村里的養畜大戶,家里有900多只羊,300多頭牛。尕松多杰告訴記者,自己在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占有股份,去年草場青黃不接時期,自己爭取到了無利息互助貸款,及時購置飼草料,解決了牛羊饑餓的難題。如今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規模在逐漸擴大,效益逐漸變好,尕松多杰也發揮帶頭作用,主動聯點幫扶貧困戶,經他幫扶的5戶家庭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有所增強。

  以“雙百萬”為標桿,變眼前利益為長遠利益。曲麻萊縣委宣傳部聯點幫扶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不僅給多秀村今后發展綿羊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使當地貧困牧民度過了生產生活難關,這種為民務實的幫扶舉措,真正幫扶到了牧民群眾的心坎上。

畜牧家禽網編輯:agronetcsl

首頁 打印 字體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