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2/25 8:59: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我國豬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無論是疫病、管理等技術的助推,或是環境、質量安全等門檻的限制,或是價格和國際貿易等市場的倒逼,還是互聯網時代的引領,都面臨著舊模式的低效挑戰,孕育著新的結構體系,正處于換檔升級的關鍵時期。
豬業舊模式面臨的挑戰
服務體系低效。服務企業沒有從養殖場(戶)本身角度全面考慮,做的都是點的服務,而不是面上和系統化的服務。這種畸形的服務模式,導致服務企業難、養殖場(戶)對接難、行業效率低,直接推高了養豬成本。初步估計,養豬服務體系可提升效益空間為生豬至少60元/頭。
養殖生產體系低效。一是多重角色導致效率低下;二是非人性化管理導致效率低下;三是資源運行低效。僅據此三項估計,出欄生豬效益浪費了至少80元/頭。
下游銷售體系獨立壟斷和低效。獨立的生豬收購屠宰體系遠遠脫離養豬生產,使得養殖者沒有銷售話語權、定價權。屠宰加工應該反饋給養豬生產體系的信息斷檔。同時,屠宰加工多以初級加工產品居多,實際屠宰能力一般僅占設計能力的30%~40%,產能浪費嚴重,品牌度低,競爭乏力。此兩項可造成生豬效益浪費至少30元/頭以上。
從業者組織體系低效。長期以來,養豬從業者一直是自己單干,雖然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培訓交流會,但都是點狀的,非系統性的,缺乏針對性。組織化程度低導致生豬收益減少50元/頭以上。
整體而言,我國養豬業因為效率低下,減少了220元/頭以上的收益。2013年~2014年的價格調整,不僅是表象看似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環境污染限制等,其核心關鍵是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提升養殖產供銷各環節運營效率的過程。
豬業新結構的孕育
從業主體更加明確。經歷了2013年~2014年的低價洗禮后,受資金、價格、環保、技術等多重擠壓,散戶并沒有在“手工作坊式精細化養殖”方面找到出路。從而散戶多、規模越大數量越少的傳統從業者的“金字塔”式結構,正快速轉變為以家庭和中小型養豬場(戶)占主體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式從業結構,年出欄300頭~3000頭的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養殖成為我國豬肉供應主體。
主導品種有所調整。傳統養殖的主導品種為杜長大洋三元,中小規模養殖場(戶)以有地方黑豬血統的土三元作為主導品種,品種來源以自主留種為主。當前,這種主導模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養殖的專業化,養殖水平穩步提升,養豬場(戶)逐漸開始放棄了自留母豬的傳統,選擇從正規種豬場引進二元母豬,以生產純正的杜長大三元商品豬。對于大型、超大型養殖公司,特別是屠宰加工龍頭企業帶頭建立的養殖基地,正逐漸改變以體型選擇品種的傳統,選擇飼養PIC(種豬或商品豬)等四元或五元配套系種豬,以出肉等級為選擇依據。
新型模式初現端倪。一是專業化進程加快。社會化專業分工進一步加快,養豬生產者將從“后備培育-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肥-銷售”的長鏈條中解放出來,家庭式專業化豬業生產將逐漸成為主流。二是農牧結合進程加快。實現環保工藝的升級換代,遵循適度規模養殖原則,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模式。三是產業融合度加速,一體化進程加快。屠宰、飼料、獸藥以及大型養殖龍頭企業,向上或向下延伸,組建大型養殖基地,借助種質、服務、技術優勢,做足生豬繁育的高端技術環節。家庭牧場主要負責專業繁育仔豬或育肥,對接集團公司基地“接口”,變“養殖戶”為“豬產業工人”。物資、技術、服務、銷售等角色交由專業公司或組織來完成。四是區域協作進一步強化。整合行業服務單位和組織力量,建立大的生豬服務系統。在信息、技術方面建立渠道,提升使用效率,物資方面實現團購、統銷,抱團應對市場,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提高售價。
豬業新檔位的升級
產銷對接,深度融合。包括最頂端的原料生產,上游的飼料、獸藥、疫苗、種豬等豬用物資供應,中游的養豬生產,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終端的豬肉消費,各環節都圍繞著銷售展開,僅為買賣關系。我國豬業需要各環節的產銷對接,深度融合,節本增效,全面提升行業整體效率。各相關產業要進行職能回歸,飼料行業回歸加工車間功能,獸藥、疫苗等回歸到工作處理手段的功能。
品牌再造,質量追溯。雖然我國豬肉提供商已經打造了眾多肉品品牌,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消費者認為豬肉產業全程可追溯和可視化是其基本的要求。屠宰監管已經轉歸到畜牧部門的監管范疇,建立從養殖源頭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成為當前產業挑戰之一。
基礎設施革命。產業的深度融合,服務企業壓縮利潤以期與場(戶)建立穩固聯系,在資本融合的同時,也助推養豬業進入了社會化的“規模豬場基礎設施革命”時期,使廣大社會力量參與到豬場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生態圈構建。生豬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過山車的價格看似需求不足,實則為豬業供需錯配。必須要站在大產業角度思考豬業供給側優化調整的問題,利用“互聯網+豬業”,通過信息化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豬業進行深度融合,線上線下結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