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1/27 8:39:00 來源: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閱讀數:
2015年,中國養殖業面對“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與《食品安全法》,行業洗牌速度進一步加快,散養戶大規模退出市場,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環保”與“安全”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與此同時,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加快經濟社會“供給側改革”更為“十三五”期間畜牧業的“攻堅克難”指明了發展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有哪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什么?“供給側改革”對于中國養殖業會造成哪些影響?相信這些問題也是行業同仁當下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2015年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16年將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那么,何為“供給側改革”?對于供給側改革,習近平主席的原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創新能力。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行業的創新能力。對于養殖業來說,就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養殖業生產效率,淘汰落后的養殖模式,并從飼料配制、畜禽舍設計、養殖模式、環境改善等方面進行創新,最終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肉、蛋、奶等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于安全、高品質畜禽產品的需求。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要做到“四個轉變”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以化解產能過剩為契機,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總的來說要做到“四個轉變”:第一,從資源配置型向資源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第二,從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開發型增長方式轉變;第三,從要素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型增長方式轉變;第四,從資源運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增長方式向知識運營增長方式轉變。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2015年12月25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供給側改革”對養殖業的影響
養殖業作為農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養殖業。正如2015年12月25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那樣,養殖業的“供給側改革”也是勢在必行,最終的改革目標是:轉變生產模式,提高規模化程度,提高養殖業整體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價格和供給的市場穩定性,使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供應、品種以及質量更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從養殖業來看,2015年,中國養殖市場發展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去產能”。
2015年,根據慧通數據研究部的初統數據顯示,中國生豬養殖總量同比明顯下降,能繁母豬存欄持續下降(2015年年末母豬存欄4095.4610萬頭),2015年中國仔豬補欄總量同比下降7.33%,出欄總量同比下降4.03%,年末存欄同比下降3.06%。
雖然母豬存欄數量已從5000多萬頭下降到現如今的4095萬頭左右,但是中國整個養豬業生產水平相比較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若按照美國的母豬PSY年均22頭來計算,中國僅需要2800萬頭-3000萬頭母豬,中國養豬業的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十分巨大。與此同時,中國養豬業規模化發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一些代表性企業不斷涌出,如云南神農集團實行“兩點式”養豬(母豬與育肥豬分場飼養),發展“規模化、自動化、標準化”養殖模式,母豬年均空懷時間控制在20天以內,母豬PSY達30頭/年,母豬MSY為28頭/年。
家禽養殖業方面,根據慧通數據研究部的初統數據顯示,2015年,肉禽補欄總量同比增長4.74%,出欄增長3.18%,年末存欄同比增長9.97%;蛋禽補欄總量同比下降1.60%,淘汰出欄總量同比增長6.30%,年末養殖存欄總量同比下降0.75%。
對于肉雞養殖來講,中國專業肉雞養殖平均單場年出欄規模為5萬只左右,單批飼養規模在1萬只左右,目前肉雞規模化發展程度相對發達國家較低且參差不齊,省際和地區之間差距很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任重道遠。另外,肉雞的健康養殖水平相對較低,“速生雞”、“藥殘雞”、“禽流感”、“六翅四爪雞”等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因此,需要從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努力提高才能推動健康養殖快速發展,只有硬件和軟件(設備與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肉雞的健康養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對于蛋雞養殖來講,中國95%以上是5千只-1萬只左右的小規模養殖,是一種開放式的傳統模式,生產效率低下,疾病復雜且環境污染難以控制;而先進的自動化封閉式養殖設施,除了能提高效率、避免環境污染,還能有效保障母雞健康,提高免疫力,讓母雞不生病,自然不需要添加抗生素,確保蛋品安全。
如上所述,想解決中國養殖業所面臨的嚴峻局面,就必須加強養殖業的“供給側改革”。過去的養殖業更多的是作為農民增收的手段之一,技術含量低、飼養規模低、飼養管理水平低、從業人員素質低、飼養環境差等,都嚴重制約了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事關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與身體健康的養殖業必須要深化改革,要以創新的手段來改善養殖業的生產模式,提高規模化水平和從業者整體技術水平和素質。只有實現了創新,改革的目的——提高勞動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養殖業“供給側改革”,改的不僅僅是生產,更是中國養殖業實現再次振興與騰飛的一種決心和態度。俗話說“好飯不怕晚、好話不嫌慢”,養殖業“供給側改革”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