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1/8 8:53:00 來源:中禽傳媒 閱讀數:
近日,山東某媒體的一則關于“速成鴨”的報道,讓原本并不景氣的行業再生波瀾,此報道一石擊起千層浪,讓本人很不自然地與2013年“速生雞”的報道聯系在一起,同為大眾媒體,同為家禽行業,這些似曾相識的做法究竟意欲何為,讓我們這些業內人士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此前這類報道一出,業內專家紛紛把聲討之聲指向媒體,認為他們無知、無良甚至無聊,為了找賣點、搏眼球而使用一些敏感的詞匯,諸如“速生”等,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其實,本次事件的核心問題不是“速成”,也不是用藥,而是部分養殖戶違規用藥造成的惡劣影響,以及臨管部門把關不嚴給違規經營者以可乘之機。但是,媒體在鴨前強加“速成”二字,會使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望鴨興嘆,讓正當生產經營的企業蒙受不應該的損失。不可回避的事,現實生產經營中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只是極個別現象,并不能代表行業主流,如果媒體把握不住報道的方向和力度,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后果。“速生雞”報道使肉雞行業元氣大傷,“速成鴨”事件接蹤而至,其背后的真實出發點不得不讓人心生狐疑,但愿這不會成為某些別有用心的打壓肉鴨行業發展的一種說詞。
其實,養鴨用藥是不可避免的事,就象人生病了要用藥一樣。但是肉鴨長得快與“不斷地給鴨喂藥以提高其抗病力”是兩回事,從科學角度來說,并不是鴨子長得快抗病能力就差,就要不斷喂藥以維持其生長,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現代高產肉鴨都是經過精心培育的品種,是育種公司多年知識、技術和智慧的結晶,這些肉鴨對飼料營養、鴨舍建造、舍內環境、通風光照、生物安全、飼養管理等要求很高,這些環節必須配套跟上才能達到高產,26、27、28天出欄都沒問題。如果養殖條件達不到以上要求,單純想通過多用藥來提高抗病力,實在荒唐可笑,也不符合科學規律。
目前,對于藥品的使用國家有明確的規定,尤其是食品動物用藥,更有嚴格的休藥期限制。個別養殖戶置這些法律法規于不顧,是對法律法規的無視,對整個行業形象傷害極大,本應該被市場淘汰,不能因為他們毀了整個行業。針對這種情況,動物衛生監管部門有職責嚴格把關,不能給這些非法經營行為以生存空間。
不可回避的是,由于當前我國肉鴨行業發展迅速,行業自律缺乏約束力,行業監管還沒跟上,其中的一些問題確實存在,如“合同鴨養殖中的藥品費用捆綁”問題,對這種違反行業規范和市場規律的做法更要嚴加懲處,把這些害群之馬及早清理出隊伍。
此次事件值得我們全行業反思,在肉鴨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不想再經歷太多的風雨,不能因為媒體事件的不斷發酵而對整個行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需要從國家管理到養殖、加工、市場監管等環節層層把關,使肉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實現良性運行、健康發展,真正保證食品安全。